無故彈劾別人,朕就治他的罪。”
結果沒用,大臣們就當沒聽見一樣,該罵誰就罵誰,將罵人當做最大的事業,似乎是罵的越大聲本事越大一樣。而且是誰的官越大誰捱得罵就越多,幹活總是容易出錯的,無論你乾的多好,別人要是卯著勁挑你的毛病,總能找出一堆不足。
東林黨人就最愛幹這個,誰執政他們都看不順眼,每出一道政令都會被罵的體無完膚。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在大明朝,官最大的不是尚書,也不是首輔,而是皇帝陛下。
皇帝陛下愛的罵也是很多的,後世的一些史學家談起明朝的大臣來總是津津樂道,認為明朝的大臣是最有骨氣的,不怕罵皇帝,不怕被皇帝殺頭,因為一旦被皇帝殺頭,就會名留青史了。
其實,他們沒有看到至關重要的一點,那些人敢於罵皇帝,敢於捋虎鬚,不是因為有骨氣,而是因為有組織。
明朝的文官都是有組織的人,當然不排除海瑞那種孤單英雄,但是他絕對是極少數派。有組織的人一旦出了事,組織一定會救你的,否則這個組織就不會嚴整,人心就會渙散,也就不能夠使得眾位文官抱起團來對抗皇帝。
因此,一般情況下,皇帝就算是特別討厭一個言官,豁出去背個罵名也要殺了他,那也是辦不到的,因為底下的人不會執行,會一直勸諫,勸到皇帝改變主意為止。內閣首輔是可以封還皇帝的詔書的,他也一定會將皇帝大人的命令退回去,當做沒有聽見。
萬曆就是吃了不少這樣的虧才一氣之下不上朝的。而那個罵了皇帝的人最多是丟官,但會獲得很大的聲譽,將來東山再起的時候,仕途也會像做直升機一樣向上升,實在不是因為骨氣,而是因為這是一樁怎麼看都會很賺的買賣。
過了兩年之後,天啟皇帝終於看清了這群所謂的道德君子的真實嘴臉,開始疏遠他們,培養自己的班底,但環顧四周,他是那麼的孤獨,父皇和母后都死了,皇后出身貧寒,沒有勢力,家裡唯一的長輩李選侍也被東林黨人排擠到了冷宮,退出了政治舞臺。
天啟皇帝發現,他一夜之間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沒有人跟他站在一起,底下的那群大臣們都是跟江南地區的大地主大商人們有千絲萬縷聯絡的人,有的人甚至自己家裡就是大土豪,他們互相勾結,將本該交到國庫裡的錢都搞進了自己的腰包,弄得國庫空空如也,前線局勢一敗再敗,沒錢增兵,沒錢打造新的器械。形勢十分吃緊,而他們卻還在後方緊吃,繼續揮霍著國家的財富。
天啟皇帝怒了,想要增加稅收來籌錢練兵,結果這幫人卻打著祖制的旗號,主張增加農業稅。這個方案被天啟皇帝斷然拒絕,因為萬曆時期為了打努爾哈赤已經增加過一個農業稅了,再加的話,農民的負擔就太大了,容易後院起火。
皇帝想要增加商業稅,從那些富的流油的人身上搞錢,這些人主要是江南的大地主大資本家,他們對此早已有了應對,他們砸重金扶植起來了一個叫做東林黨的政治組織來把控朝廷,每每以違反祖製為由反駁天啟想要增加商業稅的想法。搞得天啟皇帝搞錢充實國庫的願望頻頻落空。真是開了國際玩笑,努爾哈赤都打到家門口了,祖制有什麼用?難不成朱元璋先生還能從墳裡爬出來暴打努爾哈赤一番不成?
就在天啟皇帝彷徨無措之際,一個糟老頭子向他伸出了熱乎乎的大手,這個人就是魏忠賢。說來也巧,魏忠賢原名李進忠,是被東林黨人擠走的李選侍的貼身太監,也不知道是李選侍暗中的安排,還是怎樣陰差陽錯的緣分,總之一把年紀的魏忠賢走進了天啟皇帝朱由校的視線。
此後,早已過了仕途黃金年齡的魏公公一發不可收拾,先是擠走王安掌握內廷,再是搞掉東林黨掌握住整個帝國,開徵商業稅充實了國庫,進而給了遼東軍和毛文龍的東江軍以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