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粗糙的“七日鮮”,難登大雅之堂。至60年代後期,邵氏發起“武俠新紀元”運動,雖然被長鳳新的《雲海玉弓緣》搶了頭功,但胡金銓的《大醉俠》、張徹的《獨臂刀》後來居上,不僅大幅提升武俠片的藝術及製作水準,更成為賣座保證。隨後胡金銓赴臺灣執導《龍門客棧》,票房大賣,正式掀起港臺爭拍武俠電影的熱潮。
張徹電影素以陽剛慘烈著稱,直至70年代傅聲出現,其功夫片才有幽默元素。至於古裝武俠,要到1977年才拍出一部喜劇風格的《江湖漢子》。反而胡金銓與李翰祥同受北方曲藝薰陶,早在《大醉俠》中,嶽華就已詼諧有趣,《龍門客棧》中的石雋也是好開玩笑,最典型是最後群俠鬥曹閹被削去下身袍襟,還來句“差點和你一樣嘍”的戲言。不過,60年代的新派武俠片,放眼望去盡是激烈悲情的打戲正劇,主題脫不開國仇家恨師門恩怨,如“大醉俠”這種用來調劑氣氛的插科打諢角色都鳳毛麟角……正因如此,王天林的《神經刀》以反諷武俠姿態橫空出世,才顯得創意非凡。
王天林本來是拍武俠片出道,早過張徹胡金銓十幾年,但60年代成為國泰對撼邵氏的主力導演之後,便很少再碰這一型別。1969年,國泰電影已是日薄西山,攝製成本及條件多簡陋寒酸,王天林卻於逆境拍出武俠反諷喜劇《神經刀》,足以成為當時熱門話題。
不得不承認,王天林王晶是最有娛樂精神和商業計算的父子兵,《神經刀》堪稱最早將笑料加進武打場面的影片,如盲俠、獨臂刀諸多武林高手及《龍門客棧》中的圍轉陣法都被男主角田青用各種搞笑的“旁門左道”(甚至包括*計、屎尿屁)打敗。影片最後借一白髮高人之口預言“俠客的刀劍將被夷人的槍炮打敗”,完成了對武俠片的全面反諷。
《神經刀》上映不久,王天林離開國泰,而隨後數年,港片票房紀錄也相繼被王羽(《龍虎鬥》)、李小龍的拳腳功夫片打破,武俠片的第一次“新世紀”逐漸沒落。
二、自我顛覆·《貓頭鷹》(1981)
1976年,楚原以一部《流星蝴蝶劍》重掀武俠電影風暴。20世紀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港臺生產的古裝武俠片產量直逼民國功夫片,其中尤以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最受歡迎,光楚原就拍了近20部,風頭一時無兩,以至王羽專門拍了一部《獨臂拳王勇戰楚門九子》,將楚原執導的古龍武俠電影的經典角色全部殺光(包括孟星魂、燕十三、楚留香、小李飛刀)作為噱頭賺取眼球。當時,港臺武俠及功夫片產量雖豐,但多是跟風氾濫的劣作,表面固然風光依舊,實則危機重重,成龍就曾拍《一招半式闖江湖》諷刺功夫片的舊橋俗套,香港電影新浪潮則以徐克的《蝶變》、譚家明的《名劍》為代表,打造全新的武俠片概念。但說到開啟武俠無厘頭喜劇的先河,則屬爾冬升編劇、姜大衛、曾志偉聯合導演的《貓頭鷹》。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神經刀》與《貓頭鷹》:追武俠喜劇之影(2)
《貓頭鷹》的故事為爾冬升構思,當年他憑藉楚原的《三少爺的劍》一炮而紅,成為古龍武俠電影的代言影星之一,幾年下來,《多情劍客無情劍》、《魔劍俠情》、《白玉老虎》拍到自己都煩惡不止,遂有意自我顛覆,以他主演的《蝙蝠傳奇》和楚原的另一部古龍武俠《幽靈山莊》為藍本,改“蝙蝠公子”為“貓公子”,最終寫成了這部通篇惡搞楚原古龍武俠的《貓頭鷹》。
有影迷可能好奇,《貓頭鷹》究竟怎樣無厘頭?其實只要擷取戲中小李飛刀的一段臺詞就可管中窺豹:“你也聽說過,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古龍楚原把我搞得又吃毒藥,又吃解藥,又中毒,又解毒,你以為我是鐵打的呀?還給我安排連場決鬥,如果我打得不好,又怕觀眾噓,那怎麼能不受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