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物理表現就是頻率波形變化有規律。古典樂器發出的聲音就是典型的樂音。
“噪音”是一種在聽覺上讓人感覺混亂、煩躁、刺耳的聲音,其物理表現就是頻率波形變化無規律,比如拉鋸子的聲音咯^^。
當然啦。音樂發展到現在,就有人要聽混亂、煩躁、刺耳的聲音才爽,那是另一回事,如果你要把重金屬樂裡面很多可怕的聲音也說“我就說那是樂音”,我們就沒辦法講了。這個呢稍微叉開點兒,人類感覺“爽”和感覺“和諧、優美、舒適”是不能劃等號的,人即使從生理發育上來說往往也需要疼痛、壓迫等等刺激。所以“噪音”也可以讓你的精神感覺“爽”。啊,對了,特別提一點,作為性衝動的那種“爽”,往往和噪音刺激有類似的特點。因此大家還不要把“性感”的聲音、有“磁性”的聲音和“樂音”混為一譚了(簡單一點兒說,你聽古典音樂和聽搖滾樂,覺得哪個更“sex”一點呢^^)。
好,“樂音”、“噪音”的問題解決了,我們再來看語言的“音樂性”。
人的發音器官,即可以發出樂音,也可以發出噪音。
我們發出的樂音,在語言學術語上叫做“母音”,也就是說,你發母音的時候,你發出的這個音在頻率波形上表現出來是有規律變化的。母音給人清亮、明晰、爽朗的感覺。至於那些音是母音……55,難道學了那麼久漢語和英語大家都不知道嗎。漢語裡有十大母音音位,我們熟悉的也有aoeiuueier八個,用漢字表示就是“啊、哦、鵝、衣、屋、魚、誒、兒”。另外兩個大家不熟的就暫時不說了。至於英語裡面,常用的也有aeiou嘛。
而我們發出的噪音,在語言學術語上就是“子音”。比如漢語的所謂“聲母”bpmfdtnlkghjpxzhchshrzcs再加上一個ng。而英語裡面也不少,很多寫法也差不多啦(雖然讀音是不yiyàng),總之應該很容易明白的。
而語言的“音樂性”,就是指語言的“樂音因素”和“噪音因素”的對比。即,母音在發音體系裡的地位和子音在發音體系裡的地位的對比。
問題二
漢語被稱為“富有音樂性的語言”的理論依據。
這個我們和英語來作對比(大部分印歐語系的語言都可以以此類比吧)。
漢語的“樂音因素”比英語的“樂音因素”高,英語的“噪音因素”比漢語的“噪音因素”高。
漢語有十個母音音位,具體是哪十個也不麻煩多看了,就是說有十個“單母音”(只發一個音)。另外,漢語有九個雙母音,就是兩個母音組合起來發音,比如說“棉襖”的“襖(ao)”,“歐洲”的“歐(ou)”,“開始”的“開(kai)”(說明,拼音裡用er表示的不是雙母音,因為er實際上只是一個音“兒”,不是e和r拼起來發的對不對)。但是這還不算怎麼樣,最重要的是漢語還有很多語言裡不大常見的三母音,三個母音自然是三個母音拼在一起,比如“飄(piao)”那個“iao”,還有“有(you)”那個“iou”(我們寫拼音時省略了i,但是i是存在滴!)。漢語裡的三母音一共有四個。三母音的存在,說明漢語裡面“樂音”的發音的豐富。
相對的,英語有十二個母音音位。這個比漢語多,有八個雙母音,要少一個。但是。英語裡面沒有三母音,也就是母音發音不夠豐富。
然後就是拼音的問題了。
漢語的每一個語素(就是字啦),子音是可有可無的東西,沒有子音的音節非常多並涉及大量常用字。相反,沒有母音就是絕對不可以的。
除了很特殊的兩個母音音位外(就是我沒提到的那兩個唉,****音位啦。不理它們,用也很少用),其他每一個漢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