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大宋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在原本歷史上,宋代越到後期,越是“重文輕武”,所以尤為重視科舉考試,但後期導致選官過冗過濫。
趙匡胤早在建國初期便下旨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範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第;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範圍,相比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名額增加數倍乃至十數倍。
宋朝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趙匡胤為了選拔真正有才幹的人擔任官職,早在建國之初便聽趙普策略,於上一屆科考時首次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趙匡胤還下旨,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
因為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針對這種情況,趙匡胤下旨讓人研究出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謄錄的建立。所以,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謄錄,建立防止徇私的新方法也是趙匡胤時期首次開創。
所謂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趙匡胤又讓人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謄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產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在原本歷史上,到了北宋末年,此種方法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變,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變。宋代科舉原本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在原本歷史上在一百多年後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變,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
如今,趙匡胤聽了葉塵的建議,早在去年便下旨考經義和策問,算是將此事提前了。
…………
…………
這時候,才不過是卯時一刻。
天色還是黑沉沉的,尚能看見天上的成千上萬的繁星。但就是這個時間,寇準與所有的上榜士子都已經來到了皇城外的左掖門處。
今天是最後一道關口,只有順利透過了,才能夠得到進士的資格。但左掖門前的氣氛,卻是比當日國子監前要輕鬆許多。每個人都知道,今天只要不犯蠢事或者不出現意外,進士已經十拿九穩了。
貢生們小聲談笑著,等著宮門開啟。但也有人凝神靜氣,不與他人多言語。
“這些人多半是爭狀元的。”有人低聲對議論說著。
禮部試中高高在上的劉寅、王嗣宗,都在這些神情嚴肅計程車子之中。
不過寇準聽說過的另外一個準備爭奪狀元的貢生安生亮,卻沒有學著王嗣宗和劉寅那般凝神靜氣,而是擠了過來,笑著說道:“平仲兄,原來你也已經到了!”
寇準臉上浮起了應酬式的微笑:“不意沐石兄也到了!”
寇準知道安生亮。第一次見到他時,是在國子監門前,就是放聲大笑的那群人中一個,看起來各個自信非凡。當時安生亮身邊聚集的那些個士子足足有十五六個,可是今天這些人中卻是隻有安生亮獨自一人到場。
四千字大章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