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雖然他堅持在最短時間開工,但當地政府頭目卻告知沒有二個月時間,相關批文很難下來……在這種情況下,陳楚只能繼續等待。
也就是說,如果順利的話,專案在七月份就可以開工了。
不過,當地政府土地儲備只夠專案第一期和第二期開發,如果想要進行第三期開發就要徵地才可行。
“真是麻煩……”聽陳楚說完,馮希凡感嘆道。
倆人又聊一些其他事,陳楚才掛掉電話。
掛掉電話後。
陳楚坐回到沙發上,卻是想到招商引資問題。
開發一個批發場子,當然不是把批發場建築建起來就了事,更重要的還是招商引資……簡單來說,就是如何把批發場內的檔口租出來或者賣出去。
珠三角是羊城最大的輕工業生產基地,而羊城則是珠三角地區最大的商品集散地。在這座有著過千萬戶籍人口和近千萬流動人口的城市裡,起碼有五十萬人從事於各種各類的批發行當。五金、服飾、皮具、小家電……這裡的批發市場多如牛毛。在這些批發市場中,每個批發市場都有數量從一百到幾千不等的批發檔口,每一年,批發場開發商從檔口收取的租金是個天文數字。就像是不少零售檔主們抱怨他們純收入當中較大一部分要支付租金一樣,在陳楚接觸到的不少批發檔主,也向陳楚吐苦水他們就是幫租主打工。
在這些批發市場中,不少檔口的租主往往不是批發市場開發商或者物業管理處,而是某些炒鋪者。
“一鋪養三代,一代更比一代富”、“一代購鋪,勝過三代藏金”這二句店鋪開發商常用的廣告語雖然有點誇張。但實際上,的確有不少人是透過投資店鋪而發家致富的。
羊城服飾批發市場就不乏這樣例子。據陳楚曾經接觸過的某位檔口老闆曾經有所感嘆,他手頭上雖然有一家幾十人工廠,但產生的利潤還不如他的三家鋪頭收取的租金。
事實上,就像浙省南部溫城人喜歡到全國各地炒房一樣,在羊城的鋪租市場上也有專門的地域性抱團的炒鋪者。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珠三角地區作為先開放地區經濟發展極其迅速,專業批發市場也是快速崛起。那時,不少嗅覺靈敏的人已經洞察到店鋪投資的商機,在批發場快速發展的八十年代未和九十年代,這些投資者手上屯積有不少店鋪,以鋪養鋪不少人活得極為滋潤。在那些年頭,因為經濟快速發展,店鋪價格也在不斷升值,一些原本不值錢的鋪子,平均月租成本可能只要一二千塊的,轉租出去租金價格就超過一萬元。
這些炒鋪者往往以鄉鄰或者血緣作為紐帶關係,相互間緊密團結。比如說,在羊城批發市場上較為有名海州人,在改革開放初就以“老鄉”作為紐帶,組織施工隊到快速發展的羊城奮鬥;在傳幫帶之下,海州施工隊在羊城各大工地勢力不斷地壯大。後來,其他地方施工隊進入到羊城後,海州人在施工領域的影響力才不斷變小,等到其地地方施工隊成立建築公司或者房地產公司時,海州人卻沒有趕上這一股潮流,或者說,他們沒有資格進入這場盛會分一杯羹;但作為建築行業的先行者們,海州人卻憑藉著自已行業經驗,在店鋪投資方面在羊城這塊土地上紮下了根。
海州人……現在會不會是他潛在客戶群體呢?
第336章
陳楚正在思考招商引資問題,很意外卻是接到一個來自巫驍的電話。
從思索中清醒過來,陳楚按下電話接聽鍵。
“阿楚,最近忙嗎?”巫驍爽然的笑聲從電話中傳了過來。
“伯父,你好。”陳楚笑著回一聲,道:“最近還行……伯父打電話給我有什麼事?”
“阿楚,你在大水鎮的那個批發中心,現在的經營情況怎麼了?”巫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