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聲點,你想死嗎,既然你這麼說,那麼很可能就在我們的地盤上。”剛才說話的人說道,語氣中帶著一絲忌憚。
“現在,太子爺監國,京都裡的錦衣衛已經很少見了,我有什麼好害怕的?他穿著一身書生的衣服,應該是知道些什麼。
自從《大明》週刊上刊載了這件事情之後,民眾對國家大事議論紛紛,有的人更是口無遮攔。
在他們看來,這不過是朝廷的一片好心,但大明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民眾的自豪感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也讓原本一動不動的大明重新煥發了生機。
平民們或許會覺得有趣,會覺得有趣,但有些人卻不會這麼開心。
這是朝廷在警告他們,讓他們不要再去齊王削爵,也要讓他們留在京。
雖然他們嘴上說著願意,但心裡卻有一種壓力。
因為朝堂上的意思很清楚,如果他想念家人,不滿意的話,可以直接去京,而不是去給大明鎮守邊境。
如果將來用這種理由去譴責朝廷,那就沒有說服力了,也不會得到民眾的認可。
最關鍵的一點,如果真的有一位皇子真的進京,那麼其他幾位皇子必然會面臨巨大的輿論壓力,所有的皇子都會主動回京?
怎麼還沒回來?難道還有別的打算?是不滿朝廷,不滿陛下嗎?
到時候,民眾們就會產生這樣的懷疑,而當叛徒在民眾心中埋下叛徒的苗頭,那麼各大諸侯就會更加小心。
就算以後真的要造反,也不過是個叛徒而已,從來都不會有什麼好臉色。
當初皇帝之所以能做到這一步,除了建文那幫蠢材之外,還有皇帝多年的威名,以及以“靖難”為名,這也算是湊合了。
如今諸位諸侯威信盡失,又怎能出師?
大明週刊現在是大明政府的一份,因為大明和其他地方的道路都是用水泥鋪成的,大明的週報也派了不少的信使去大明的各個地方。
唯一的區別,就是速度。
大明週刊上,所有的諸侯和大臣都在密切的監視著,大明的報紙一出,他們就會快馬加鞭的將這份報紙送到京。
他們都知道,大部分的訊息都是從大明的報紙裡傳出來的,所以沒有人會錯過這個機會。
聽到這個結果,諸國諸王的臉色都變了,大部分人都對朱棣的登基表示了憤慨和無奈,但更多的卻是失望,因為他們都明白,朝堂已經在向諸國施加壓力了。
在這些人之中,以晉王朱濟嬉、代王朱桂、谷王朱高為首,這些人早就有了造反的心思,所以朝堂上也注意到了這些人的異樣。
只是沒有任何的線索。
如果沒有確鑿的證據,各大王想要造反,那是不可能的,一般都是在即將開戰的時候,才會出手。
皇子的身份非同小可,就連皇帝都不敢輕舉妄動,不然的話,他的名聲可就臭了。
相較於寧王等人,周王和慶王卻有些遲疑,從他們被冊立以來,就一直在為大明江山著想。
這兩個人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志向,對於王座也沒有什麼覬覦之心,當年老祖宗也是如此,加上大明邊境一直處於戰爭之中,兩人的出現,讓他們的統治變得更加的穩固。
如今大明邊境局勢穩定,所有人都打算返回京。
留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只會讓人更加孤獨。
尤其是周王心向醫學,慶王心向詩詞,二人在醫學、詩詞上都頗有造詣,並做出了許多傑出的作品。
他對力量的渴望很淡。
兩人都接到了朝廷的通告,但還是有些遲疑,要不要回京。
就在各大諸侯王議政議論紛紛之時,朱高熾卻是親自前往了大殿之外的一座莊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