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伊斯蘭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點是:伊斯蘭教主張宗教和世俗並重,反對出家修行拋棄生活,因而沒有修道院和修士,反對禁慾和獨身主義。這主要是因為阿拉伯商業發達。人們以經商為生;而宗教的產生必須順應當時的社會現實。
之二:阿拉伯學術文化
阿拉伯在伊斯蘭教創立之前,文化較為落後。直到伊斯蘭教創立以後,才開始進入封建化,國家的形成時期。而其周邊地區文化水平高,為了傳播信仰。就鼓勵信徒們學習寫字(如希伯來文、敘利亞文),並讓在戰爭中捕得的識字的俘虜,來教育阿拉伯兒童。從此,教育和學術於阿拉伯開始發展。也與其領土擴張有關係;阿拉伯透過戰爭吞併了大量的文明地區,形成了多個文化中心。
學術上。首先是本土的文化中心。在麥加和麥地那地區,是研究伊斯蘭教最初的學術中心,當地最為發達的是歷史學和聖訓學。
而在本土之外,首推伊拉克地區,當地財富聚集,學術發達(是古代文明帝國所在地),有著多種文化傳統的沉澱。巴格達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首都,文人學者大量匯聚,討論內容包括語言學、哲學、醫學。其次是敘利亞和大馬士革,儲存和收集了大量希臘哲學著作,由此開展翻譯工作,保留了大量的典籍。然後是埃及,雖然當地的古文明因為外族入侵而至此斷絕,但也有現存的學術中心被繼承:亞歷山大里亞;由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帝建設,只要是建築和學術事業,學術設施發達。
阿拉伯帝國透過地域擴張,吸收了各民族的文化,使之成為了阿拉伯文化的一部分,對以後的歐洲影響重大。
在教育方面,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地區沒有學校。從穆罕默德開始,教育也開始起步。一開始,以寺廟(清真寺)為主來建立學校,目的為習字唸經典,但範圍狹窄。
阿拉伯帝國時期,有了書塾和小學出現,上課內容一古蘭經為主,幷包括算術、語法和詩歌;學習方式為背誦,崇尚體罰制度,費用視教師個人經濟狀況而定。
到了九世紀,清真寺數量眾多,教育普及教廣。辦學特點為民間化,政府設有專門的辦學經費和統一辦學標準,學校設定課程和情況一切由學校自主,任何人都可進入學校就讀。到了阿狄斯王朝時期,開始出現官辦教育機構,又是研究機構,吸收大量人才進行研究,有意識地培養了一批高層官員。
1067年,阿拉伯第一所高等學校——尼采米亞大學,獲得政府承認和資助,組織管理嚴厲,教師聘用須經過皇帝同意,且配備助學人員2~3名。學生有獎學金,食宿皆在學校,開課科目眾多。它的制度和方式影響了日後歐洲的大學發展。
在圖書館事業方面,阿拉伯的圖書館系統發達,新建設的和舊有的並寸。如亞歷山大圖書館。兩河流域每所學校均有圖書館。但也有在戰爭中典籍遭到破壞而圖書館卻儲存了下來的情況。並因此引發了數次的大規模翻譯運動。在歷史上,每位阿拉伯國王都曾主持過。
而且阿拉伯帝國的個人藏書也十分豐富,使社會上學術氣氛濃厚。
之三:阿拉伯的文學和藝術
阿拉伯的文學,我們現在所能讀到的。主要有兩種形式:詩歌和散文故事。
詩歌是阿拉伯人的文學傳統,起源甚早,早於伊斯蘭教創立之前,阿拉伯詩歌已經進入了第一個繁榮時期。當時的詩歌:長詩——格綏達和短詩——麥格圖阿。由上下句組成,行尾押韻;內容為歌頌部落英雄、戰役經過、思念親人。或是描寫沙漠等的風光。詩人在當時十分受人尊敬,成為部落代言人或精神領袖。當時還有專門賽詩會,地點在克爾伯神廟,勝利者被稱為“懸詩詩人”。當時著名的“懸詩詩人”為烏魯姆。蓋斯,其人性格好酒,寫了很多思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