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陳墨今天做的是面。
問就是從隔壁陳老闆那邊借來的技能。
正所謂四大發明就是粥粉面飯。
缺一不可。
陳墨提起一袋麵粉,倒在案板上。
這是幾天前就讓呂小巧給他準備一些,結果呂小巧一下子給他準備了一大袋。
陳墨也沒有倒很多,他也就預估了一下自己和小土豆的量。
不過今天陳墨沒打算做粵式的竹升面,而是中原地區的燴麵。
燴麵有兩個講究,面就不說,另一個則是湯。
陳墨在麵粉中間加入涼水和酵母粉。
因為要做的是麵條,所以用涼水和麵是最好的。
如果陳墨要做餅類的麵食,就要用熱水來和麵。
然後再稍微加點鹽,雖然這已經是高筋麵粉了,但加鹽依舊能夠提高麵糰的筋力。
用科學一點的說法就是氯化鈉的鈉離子和氯離子起到強烈的水化作用,使蛋白質吸水膨脹,從而增強溼麵筋的黏彈性和延伸性。
將麵糰揉好了之後,就放入一個大盆裡面,再用保鮮膜封好。
麵糰進入醒面階段。
因為今天陳墨要做的是燴麵,就是河底撈那種一片片,然後一邊跳舞一邊扯開的那種面片。
製作這個面片的工藝也不算簡單。
光是這個麵糰就要三揉三醒。
意思就是簡單的揉三次,醒三次。
不過其中還夾雜著小技巧。
陳墨把湯煮上之後,第一次醒面也結束了,開始繼續揉麵。
第二次揉麵,其實就是為了排氣,醒面其實是一個發酵過程,在幾百年前,沒有發酵這個詞,所以以前就叫醒面。
而發酵的過程中,是會產生氣體的。
古代人讓麵糰發酵的秘方就是老面,那是從老麵糰裡揪下儲存的一塊東西,因為裡面已經帶著發酵需要的菌,加入進去麵糰裡,就能讓麵糰發酵。
(詳情可看中華小當家第N集,我忘了,當然了,裡面的故事是假的,但實際上確實是這樣的。)
當然了,古代也是會用自然發酵的,就是需要的時間久一點。
揉好的麵糰分開後搓成條狀,再切成塊狀後,陳墨拿起小毛刷,蘸了些許油在上面塗抹著。
燴麵要上油,是為了保持面的筋性。
如果不上揉,那就沒辦法扯開,或者說沒扯多開就會斷。
上好了油之後,就要繼續封起來再醒面。
這個時候陳墨繼續熬湯。
今天熬的是牛骨湯,他的風格還是比較清淡的。
正經的中原燴麵是用羊肉和羊骨熬的羊湯,湯頭也更濃郁一些。
不過無所謂,牛骨湯也很鮮甜。
這時,外面傳來了腳步聲。
隨即餐廳門被開啟了。
陳墨一邊看過去,一邊說道:“今天也來的太快了......吧。”
還沒說完,陳墨就看到了呂小巧推門而入。
“什麼?你怎麼知道我今天會來!”
說著,呂小巧就將陳墨之前讓她準備的食材放在桌上。
陳墨也沒想到呂小巧今天會來。
還沒等陳墨說話,呂小巧就四處聞了聞,“哎!是牛骨的香味。”
陳墨差點就忍不住接一句“行家啊。”
不過他還是回過了神,“來都來了,要留下來吃碗麵嗎?”
聽到這個,呂小巧的眼神明顯變了一下,但她還是故作矜持地坐下。
“應...應該可以。”
陳墨笑了笑,“沒那麼快能吃,要稍微等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