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雷曉飛生出了治理天南島的念頭之後,他每天都努力回憶前世時,海南島在他腦海留下的點滴資訊,一一挖掘出來備用。
海南島的氣候屬於海洋性熱帶季風氣候,有“四時花開,長夏無冬”之稱,是我國最大的“熱帶寶地”。它的地面上,除了長有大華是常見的大部分農作物外,還生長著幾乎所有的熱帶作物,如橡膠、咖啡、可可、椰子、檳榔、胡椒等。
在雷曉飛的印象中,海南島是一年三熟的水稻產區,而且還是番薯、木薯、芋頭等高澱粉作物的產區,所以,雷曉飛有絕對的把握把現時的天南島,治理到讓島上的人都能吃得飽。
雷曉飛帶著那遷移的一行人下了船之後,就在離碼頭不遠處,找了個平坦的地方,第一時間組織這班人搭建宿營,先解決這一大班人的暫時住宿問題。
同時,雷曉飛還故伎重演,發散人手,在本地的陳姓族長和陳軍師的帶路下,把附近的村子的負責人,都召集到這裡來,他準備由這個他前世的海口市開始,展開他對天南島的變革治理計劃。
當代的人之所以食不裹腹,追根究底的主要原因,是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的落後。否則,憑當時的地大人少,有足夠多的田土資源,只要有能力開荒,哪還怕不夠吃?
還有一個原因是當時的生產模式落後,人們組織生產的能力也低下,而且許多的地方,還沒有受到官府的統治,沒有一個行政組織來統籌、指導人們去生產,導致了下面各自為戰,沒有足夠的能力去開發土地資源。
針對當代的這些弊端,雷曉飛已經從穗城的李村開始,摸索這條改革當代農業之道,經過了番山墟、巴蜀、番山墟以南地區和他前世的故鄉等地的實驗後,他對不同地區的農業改革,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堪稱當代在這方面的大師。
對於天南島這塊地方,雷曉飛憑前世的記憶,知道這裡的地貌是山、平原和海兼有,所以,他給這裡定下的改革方案,就取了巴蜀和他前世故鄉兩地改革方式的之和,來實施對天南島這塊地方的改革。
因為有大批人遷移上島這個特殊的因素,雷曉飛對天南島的改革分就兩方面同時進行。他一邊組織遷移的人新建家園和開荒,一邊建立當地的行政機制。
雷曉飛也跟在自己前世家鄉時的行事一樣,白天組織勞動和參觀、學習,晚上召集開會研究組建行政機制。
雷曉飛在白天親自動手,帶著島上的親移民,新建家園和開荒,而讓那些從附近村子來的負責人在旁參觀、學習,先把自己發明的“無土建築”和“牛耕技術”推廣出去,讓這些村子的負責人見識並學習這些先進的技術,回村後再傳授下去。
每天傍晚收工後,雷曉飛就組織附近村子來的負責人,先給他們講授成立行政機制的必要性,再給他們灌輸“合作互助”的生產模式,然後給他們描繪未來的藍圖。
已經窮怕了的人,誰不思變?有這樣脫貧的機會,擺在眾人的面前時,哪個不想去嘗試?這個代表朝廷到來這裡的年輕官員,已經讓他們見識了那快速建房和快速開荒的本事,所以,這些附近村子來的負責人,相信這位年輕官員能給他們改善貧困的生活,紛紛主動請求雷曉飛帶領他們脫貧。
於是,一場生產模式的改革大戰,就在天南島的北部如火如荼地展開。隨著改革的村子越來越多,雷曉飛他們就越忙。他把隨自己到來的那班人,除了張真人和洪七公外,都投入了緊張的工作中。
雷曉飛讓文武、洪彪和石頭,帶特務連的人,負責領著從大陸遷移過來的陳姓大族,從事新建家園和開荒。
雷曉飛自己則帶著剩下的人,到附近各地去傳授技術和成立行政機構。
卻說從大陸遷移過來的兩大陳姓家族,自從在來天南島的船上,被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