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聽聽。”綿憶豎起耳朵,認真的聽嫣兒講。
(辛亥革命戰爭)
辛亥革命戰爭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遭到鎮壓,清政府與列強簽訂了《辛丑條約》。清統治者為換取帝國主義支援,不惜賣國求榮,對人民大肆進行壓榨,激起全國人民反抗。清廷為了緩和矛盾,被迫宣佈變法,推行新政,並把編練新軍作為重點,用以鎮壓革命運動。北洋大臣袁世凱借編練新軍之機不斷擴充實力,遭到皇族猜忌,統治集團內部矛盾加深。
與此同時,中國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各地革命黨人紛紛組織革命團體。三十一年,興中會、華興會和各省革命分子聯合,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選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庶務,提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樹起武裝革命的旗幟,並制定了先據兩廣為根據地,爾後揮師北伐,直搗北京的革命方略。為此,同盟會先後組織多次武裝起義。
起義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以運動會黨為主,如三十二年的湘贛萍瀏醴(今江西萍鄉、湖南瀏陽、醴陵)起義,三十三年的廣東潮州黃岡(今饒平)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今屬廣西)起義、廣西鎮南關(今友誼關)起義,三十四年的廣東欽州上思起義、雲南河口起義等。這些起義,旋起旋滅、均遭失敗。
第二階段轉入以運動新軍為主,如三十四年的安徽安慶馬炮營起義,宣統二年(1910年)的廣州新軍起義軍,亦因組織不嚴而半途天折。孫中山等並未灰心,決心動員全黨的力量,在廣州再次發動起義。三年三月二十九日,本計劃四路同時發動,結果僅有黃興率120餘人的敢死隊攻入總督府,幾經奮戰,大部犧牲,後得烈士遺骸七十二具,葬於紅花崗(後改稱黃花崗),是為著名的黃花崗起義。
同盟會在華南領導的起義連連受挫,引起一部分會員不滿,他們組織了同盟會中部總會,意在開展長江中下游的革命運動。湖北革命團體文學社、共進會從運動新軍入手,積聚了雄厚的革命力量。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湖北革命黨人乘清廷調湖北新軍入川鎮壓保路運動之機,在武昌發動起義,一舉奪佔武昌,接著佔領漢陽、漢口。武昌起義成功後,成立了軍政府,推新軍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為鄂軍都督,並發表宣言,改國號為中華民國,號召各省起義。軍政府迅速擴軍為5協,加強了武漢三鎮的防守。
還有一篇是這樣的(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
抗擊八國聯軍入侵戰爭
自中日甲午戰爭以後,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在民族危急關頭,山東、直隸(約今河北)等地爆發了聲勢浩大的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清光緒二十六年(l89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等國以鎮壓義和團為藉口,悍然發動侵華戰爭。
清政府內部戰和不定,一時利用義和團抗擊侵略,一時又屠殺義和團,沒有一個明確的戰略方針。五月,八國以保護使館和教堂為名,派兵400餘人進駐北京。十四日,又從天津抽調2000餘人,在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下,分批乘火車向北京開進,當行至廊坊及落垡車站時,遭到義和團和清軍董福樣部的襲擊,死傷多人。西摩爾見前進無望,被迫撤至楊村,又遭義和團圍攻。二十四日,聯軍沿運河徒步向天津撤退,途中又遭清軍聶士成部炮擊。二十六日退至津郊西沽,奪佔了軍械局(武器庫),補充了糧彈,始才獲得喘息機會,後在援軍接應下退回租界。與此同時,聯軍為了打通大沽至天津的通道,出動艦艇10艘、陸戰隊900餘人,水陸夾擊大沽南北炮臺。守軍發炮還擊,傷敵艦7艘,斃敵官兵近300人,終因兩面受敵,大沽失守。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