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你出去吧,我等你明天的彙報。”楊銳心裡暗罵英明個屁,但不得不和聲答應。
崔朝慶敬了個禮就轉身出去了,吃了個癟心裡極為不適的楊銳把陸小曼召喚了進去,半個多小時後才身心舒暢的在李子龍的通知下出門參加晚宴。次日,崔朝慶中將帶著幾個專案組負責人秘密到了文淵閣,此時楊銳完全沒有昨日的不悅,很高興的將他們領進了保密室。
混元彈專案在開國前就立項了,之前只是理論培養。當時挑選的是在英國留學的何育傑為組長,並特別安全他在盧瑟福實驗室工作過數年。不過和盧瑟福的其他學生不同,何育傑這麼多年來並未有什麼成績。何育傑師從盧瑟福的時候,王季同的弟弟王季緒、當初解決柴油機油泵的饒毓泰、數學家熊慶來、化學家侯德榜等人,全部參與到專案中並負責一塊。
除了這個幾個領頭人外,這十數年來實驗室還培養了百十名核物理研究者。這些人的學識不過是高中核物理水平,但在這個對原子結構都還在猜測的時代,專案組所教授的任何一條後世常識都夠這些人研究半輩子,因此。實驗室只能硬性規定這些常識都是已經驗證過的公理,以研究更具體實用的技術,比如各種儀器裝置的製作、金屬鈾的冶煉、石墨的提純、反應堆的構造等等。十多年來人才和技術已鋪墊積累的差不多了,今日的彙報就是要討論如何開啟專案的第二階段。
崔朝慶是六零後。何育傑八零後,王季緒七零後,饒毓泰、熊慶來、侯德榜三個都是九零後。不過最年輕的熊慶來今年也有三十歲。有道是四五十歲出成果,看著這些人。即便沒聽彙報,楊銳也覺得專案的成功大有希望。
昨日在總參不吐一言的崔朝慶中將此時正向楊銳慢條斯理的向楊銳、王季同兩人彙報專案進展:“……中子源問題已經透過將鈹粉和氡氣置於玻璃管解決……
……冶金實驗室用金屬鈣和四氟化鈾充分混合。使其在電加熱的狀態下反應,可以得到純度極高的金屬鈾,再透過石墨鑄模,完全能得到了特定形狀的金屬鈾棒,後來我們又用金屬鎂替代金屬鈣,除了要加入額外的熱量外,基本解決了使用金屬鈣費用較高的問題,並且獲得的金屬鈾純度比原來更高……
……重水的生產基本縮小到了四種辦法,其中氫—水交換法、水—蒸餾法最有希望,並且已經開始實驗,但石墨的提純已經解決,我們可先用石墨替代重水用以混元堆……
如何分離鈽是一個關鍵問題,雖然繁瑣但顯然比從鈾238中分離出鈾235更為簡便可行,之前考慮的辦法有四,即揮發、吸附、溶劑萃取以及沉澱法。現在化學分離實驗室選擇的是沉澱法,在上個月,化學分離實驗室已分離出幾微克的鈽……”
崔朝慶說道這裡的時候楊銳不免多了坐在最末沉靜不語的侯德榜一眼。其實實驗室能成功分離出鈽才是今日這場彙報的支點,金屬鈾冶煉和石墨提純並不是太難的事情,最多也就是成本考量,唯有成功的分離出鈽才代表著原子彈計劃登堂入室、走上軌道。
楊銳看侯德榜的時候,崔朝慶還在不緩不急的介紹情況,“……大型電磁式計算機已經完成,更先進的電子管式計算機也正在研製,預計五年內即可完成,因此,專案涉及的科學計算基本解決。總而言之,冶金、化學分離、相關裝置儀器、人才和理論技術儲備已經完成,專案組建議開啟第二階段的研究,即混元堆計劃。
該計劃準備建立一座小型非自持式混元堆,以積累混元堆理論和為建立更大型混元堆做前期技術鋪墊。計劃將使用五噸高純度金屬鈾、三百八十噸高純度石墨以及十五噸用以控制反應、吸收中子的金屬鎘,整個階段投資五百萬華元,專案週期為五年。”
並不長的簡要工作簡報。其中每一個技術突破都費勁了心力和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