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楊僕其人,司馬遷在《史記》中將其列入《酷吏傳》的代表人物,從這篇傳記和其他史料中,可知其人的大體經歷。
楊僕是河南宜陽人,由千夫出身為吏,千夫是獎勵戰士武功的賞官,所謂武功爵之一。漢制爵分二十級,武功爵則分為二十一級,千夫是武功爵的第七級。他在河南郡出任吏職,擔任相當於五大夫的職位。由於他出色的表現,經河南守的推薦,升任御史。漢初的御史,除了御史大夫位列三公,掌副垂相以外,御史中延、侍御史以及臨時派遣外勤任務的繡衣御史等等,內舉刻按章,外督各部刺史,同時負責治大獄,討奸猾。他擔任了御史職務,奉派督剿山東盜賊,果敢善戰,成績昭著,再升遷主爵都尉。他的才能博得武帝的賞識,南越呂嘉作亂,才派他為樓船將軍,率師征伐。這五路大軍,當以路博德和楊僕這兩路為主力,其餘三路只是助攻的部隊,而路博德一路戰鬥力最強,因為他原是屯兵南越邊境,待命進攻的,在南越人的心目裡,他的聲望也高出數人之上。楊僕是臨時拜命,由長安繞到豫章,然後率師出發,形勢上當然比較落後,可是經過了幾個月的部署整理,只有楊僕這一路先期攻入南越。
為了造成出奇制勝的形勢,樓船將軍楊僕之軍由滔滔洶湧的北江水上直搗番禺,立即佔據番禺城之東南;伏波將軍路博德率步馬將士在後,到達番禺,佔領了城之西北面,猛攻番禺城。
番禺城依山面水而築,歷經秦尉任囂、南越王趙佗和呂嘉的多次擴建加固,池深城高,漢軍雖攻城多日,無半點進展。
後來,有謀士獻策,需用火攻,方可破城。楊僕從其計,遂號令將士聚集柴木,縱火燒城,大敗番禺守軍。因番禺守軍素聞伏波將軍大名,又不知漢軍殺來多少人馬,就紛紛從城西北而出,這些南越兵卒幾乎全部為路博德軍所俘獲。
路博德見敵軍來降,立即遣使者好言招撫,令出逃士卒復入城內進行勸降。至此,守軍人心渙散,遂全部投降,番禺只剩一座空城。此時已是元鼎六年十月。
南越王趙建德和呂嘉見漢兵攻之甚急,無力再固守下去,遂率其殘部數百人逃出番禺,乘船東去,抵達福建漳浦縣之太武山上。在山上倉促深溝高壘,築城以自守,並與跟隨的將士集體盟誓: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誓與此城共存亡。
漢軍追來後,再度攻城,不久城破。無奈中,呂嘉裹挾趙建德率幾百入逃亡海上,路博德聞知立即派兵追趕,結果,伏波將軍的校尉司馬蘇弘擒趙建德,原是南越國的郎官孫都俘獲了呂嘉。
呂嘉和南越王趙建德被擒後,南越國附屬郡縣不戰而下,諸王侯官吏紛紛向漢朝投降。蒼梧王趙光聞漢兵到來立即投降,揭陽縣令史定投降,原越將畢取率軍投降,桂林郡監居翁勸諭駱越4O萬人一起歸漢。至此,南越國全部平定。
戰爭剛一結束,漢軍將領便快馬將已擒獲呂嘉及南越王的訊息,飛報長安朝廷。此時,漢武帝劉徹正出行至左邑桐鄉,欣聞南越國已破,傳詔天下,以左邑桐鄉改名為聞喜縣。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春,武帝劉徹行至汲新中鄉,又聞已得呂嘉首級送人長安,立即傳詔,以汲新中鄉改名為獲嘉縣。
漢武帝劉徹為懲罰已被殺的呂嘉,回到長安後,傳詔將呂嘉的子孫宗族全部從南越遷至四川,並設定不韋縣,以彰其先人呂嘉之惡。
至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歷史上存在了5世93年的南越國宣告終結。
第十章
餘波不絕
南越王墓發掘報告誕生,對趙胡與趙昧兩個名字的解釋,學界爭論激烈。趙睞到底是誰?是司馬遷、班固真的失誤,還是後人的附會?趙佗墓到底匿藏何處?最後的秘境,希望的曙光……
令人費解的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