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漢孝文皇帝的時候,趙國人新垣平對皇上說:“周天子的鼎丟在泗水中,現在黃河氾濫與泗水相通,我看東北方向,汾陰一帶正有金氣,估計周天子的鼎會出現!吉兆出現不去迎接那是不會得到的。”於是漢文帝派使臣在汾陰修廟,南面靠黃河,希望透過祭祀讓周鼎出來。有人上書告新垣平說神氣出現的事全是欺詐的,於是文帝把新垣平的案子交給了司法官吏。司法官吏定罪,殺了新垣平。說周鼎在泗水中,就像新垣平欺詐說周鼎有神氣出現一樣是假的。
藝增篇第二七
【題解】
作者在本篇中,舉出儒家經典六藝中歪曲歷史,誇大事實的例子,進行駁斥,故稱之為“藝增”。
王充從《詩經》、《尚書》、《周易》、《論語》中舉出八個事例,指出社會上一般人“增過其實”、“失實離本”的毛病,在儒家經典中同樣是存在的。但作者有時又把文學上的誇張與有意的“失實離本”混為一談。不過在五經定為官學,奉為聖典的年代裡,王充敢於非議經藝,其精神是可貴的。
【原文】
27·1世俗所患(1),患言事增其實,著文垂辭(2),辭出溢其真,稱美過其善,進惡沒其罪(3)。何則?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4)。故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益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聞一增以為十,見百益以為千,使夫純僕之事(5),十剖百判(6);審然之語,千反萬畔(7)。墨子哭於練絲(8),楊子哭於歧道(9),蓋傷失本,悲離其實也。蜚流之言,百傳之語,出小人之口,馳閭巷之間,其猶是也。諸子之文,筆墨之疏(10),人賢所著(11),妙思所集,宜如其實,猶或增之。儻經藝之言如其實乎(12)?言審莫過聖人,經藝萬世不易,猶或出溢,增過其實,增過其實皆有事為,不妄亂誤以少為多也。然而必論之者,方言經藝之增與傳語異也。經增非一,略舉較著,令恍惑之人,觀覽採擇,得以開心通意,曉解覺悟。
【註釋】
(1)患:犯病。
(2)垂辭:指著書。
(3)進:進諫。這裡是批評的意思。沒:這裡是漫過,超過的意思。
(4)用:採用。
(5)純樸:純正而樸實。這裡是簡單的意思。
(6)剖:分開。判:分。
(7)畔:通“叛”,背離。
(8)墨子哭於練絲:參見8·2注(14)。
(9)楊子哭於歧道:參見8·2注(13)。
(10)疏:疏通,解釋。筆墨之疏:指對經書的解釋。
(11)人賢:疑“賢人”之誤倒。上言“小人”,下言“聖人”,可證。
(12)儻(t3ng倘):同“倘”。經藝:指儒家經書。
【譯文】
一般人犯毛病,毛病在於說事情誇大事實,寫文章著書,文辭超過真實情況,讚揚美的超過好處,批評壞的超過過失。為什麼呢?因為一般人好奇,不奇,話沒人聽。所以稱讚人不誇大他好的地方,那麼聽的人心裡不痛快;誹謗人不增加他的過錯,那麼聽的人心裡不滿足。聽說一要誇大成十,看見百要增加成千,這使那些很簡單的事,分成十種、百種複雜的事;很明白的話,變成千種、萬種相互背離的說法。墨子哭練絲,楊子哭歧道,大概傷心失去根本,悲痛得離開了事實。流言蜚語,眾人傳說的話,出至小人的口,流傳在街頭巷尾之間,都是這樣的。各家學說的文章,各種各樣的解釋,都是賢人寫的,精妙思想集粹,應該符合事實了,然而有的地方還是誇大。也許儒家經書上的話符合實際吧?說話慎重莫過於聖人,儒家經書萬代不變,然而有的還說過了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