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驚妄言色黃。陽明之神氣外出也。
上下經者。謂手足陽明之經。盛者盛於外而絕於內也。夫陽明太陰之言上下者。謂從腰以上。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足太陰陽明皆主之。上下之經盛而不通則終者。天地陰陽之氣。不交而絕也。少陰之脈。屬腎絡膀胱。上貫肝膈。入肺中。從肺出絡心。腹脹閉塞者。少陰之脈絕不通也。面黑者。氣色外脫也。齒長者。骨氣不藏也。上下不通者。水火不交也。夫少陰之言上下者。
少陰之上。君火主之。謂水火陰陽之氣絕也。厥陰之脈。循陰股。入毛中。通陰器。循喉嚨。入頏顙。舌卷卵縮。厥陰之脈絕也。厥陰從中見少陽之火化。中熱嗌幹心煩者。化氣上出也。肝主疏洩。喜溺者。肝氣下洩也。太陰之脈。上陰股。入腹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復從胃注心中。
太陰之脈絕不通。是以腹脹不得息。太陰之氣上走心為噫。氣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者。從胃而心。心而外脫也。夫上逆於心。則見此證。如不逆。則手足二經皆絕。
而上下不通矣。上下不通。則土敗而水氣乘之。而色黑矣。手太陰之氣絕。而皮毛夭焦矣。此六氣終而經脈絕也。蓋氣終則脈終。脈絕則氣絕。譬如人之兄弟。生則俱生。急則俱死矣。夫經脈本於臟腑五行之所生。而外合陰陽之六氣。故首言終始之道。五臟為紀。末結六經之終。謂生於五行而終於六氣也。張開之曰。神在天為風。風生木。木生肝。是天之六氣。化生地之五行。五行生五臟。五臟生六經。六經合六氣。蓋原本於天之六氣所生。故終於六經。而復歸於天也。
卷二
經脈第十
屬性:雷公問於黃帝曰。禁服之言。凡刺之理。經脈為始。營其所行。制其度量。內次五臟。外別六腑。願盡聞其道。黃帝曰。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
面板堅而毛髮長。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雷公曰。願卒聞經脈之始生。黃帝曰。經脈者。
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
此篇論臟腑十二經脈之生始出入。營血營行脈中。六氣合於脈外。始於手太陰肺。終於足厥陰肝。週而復始。循度環轉之無端也。人始生先成精者。本於先天水火之精氣而先生兩腎。腦為精髓之海。腎精上注於腦而腦髓生。骨為幹者。骨生於水髒。如木之幹也。營者。猶營舍之所以藏血氣也。筋為剛者。言筋之強勁也。肉為牆者。肉生於土。猶城牆之外衛也。面板堅而毛髮長。
血氣之充盛也。此言面板脈肉筋骨。乃五臟之外合。本於先天之精氣也。谷入於胃。脈道以通。血氣乃行。言榮衛氣血。生於後天水谷之精也。愚按、血氣之生始出入。陰陽之離合盛衰。非神靈睿聖。焉能洞鑑隔垣。靈素二經。敘君臣諮訪。蓋欲證明斯道。永垂金石。然隱微之中。惟帝所洞察。故復指示於臣僚雲。西銘曰。營氣篇論營血之生始循行。亦出於帝論。
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下循 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端。其支者。從腕後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而瞀。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
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背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為此諸病。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
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盛者寸口大三倍於人迎。虛者則寸口反小於人迎也。
曰肺曰脈者。乃有形之臟腑經脈。曰太陰者。無形之六氣也。血脈內生於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