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最為要命的事情,可以說任何封建王朝不能躲過三百年週期論,主要原因就是土地兼併。
幾千年以來,封建王朝所描繪的太平盛世,就是耕者有其田。
在開國之初,那些有理想的君王,都會給老百姓土地。
呂后時期,就宣佈耕者有其田制度,讓每一家老百姓都有六十畝地。
晉朝泰康初年,司馬炎就規定,每一家都可以分七十畝土地。
隋朝開皇時期也是把土地分給農民,所以才有了太康之治,開皇之治,文景之治也是在呂后的基礎上才有的。
雖然文景之治是實行薄賦輕民,藏富於民,可是幾十年的發展,還是讓國庫充盈。
可是這樣明顯來錢太慢了,漢武帝時期,為了和匈奴打一仗,就開始任用桑弘羊進行經濟改革,增加賦稅。
在此過程中,由於沒有有效的監督機制,各級官員橫徵暴斂,強行攤派。
老百姓為了繳納賦稅,不得不變賣田地,成為佃農。
漢武帝之後,其他朝代的官員也爭相效仿,他們打著富國強兵的口號,破壞建國初期的土地政策,為他們大肆兼併土地提供方便。
要解決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問題,歷史上主要有三個辦法。
一個是唐玄宗時期開始施行的限購令,他上位之初,就頒佈法令,禁止土地購買,想用行政的手法阻止土地兼併。
老實說,這個方法是不錯,可是卻勢必引起官員的反撲。
官員們可以增加賦稅,讓老百姓入不敷出,卻不能出賣土地,只能是賣兒賣女,引得人們哀聲怨道。
這要一個強勢的皇帝,施行嚴苛的律法,與這些歪風邪氣對抗。
唐玄宗以一己之力和官員們對抗三十年,最後也是身心疲憊,最後不得不讓李林甫出任宰相。
李林甫上臺第一件事就是廢除了限購令,開皇之治也很快就終結了。
幾年之後,就出現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慘象。
封建王朝就陷入--藏富於民》與民爭利》土地兼併,流民四起》國家動盪,直到滅亡的死迴圈。
第二個辦法就是經濟手段,宋朝時候,面對不可避免的土地兼併,他們採取逆向思維。
既然土地兼併不可避免,那為何不從流民入手?
從把流民編入軍隊,解決他們的生計問題,那流民就不會反了。
這個想法初衷很好,可是卻也有一個問題,就是政府財政太大了。
宋朝是出了名的冗繁,官員冗繁,軍隊冗繁,財政冗繁。
冗繁的政體效率低下,沒有活力,最後被外族滅掉。
第三個發難也是經濟手段,就是雍正皇帝的攤丁入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