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至正初年,天下大亂之前,元朝還有8500萬人口。
經過戰爭洗禮,到洪武四年的時候,全國的人口才一百六十一萬戶,總人口是八百多萬,只剩下不到大元的十分之一。
這其中固然是有多方面的,比如天府之國四川還被明升政權佔據,遼東被北元開元王那哈出佔領,雲貴也在大元梁王手裡。
北方大部分地區剛剛收復,百姓為了躲避戰亂,流離失所,淮西軍大量藏匿人口等原因。所以還在沒有有效的統計。
可是由戰亂造成的人口銳減,卻是不爭的事實。
所以在沈兒峪大捷之後,當務之急就是恢復生產,發展經濟。
老朱為了訓練兒子的執政能力,就讓所有的奏章,先交給兒子批閱,再轉呈給他。
省的兒子不務正業,又是辦報紙,又是操練童子軍的。
你不是精力旺盛嗎?
那就幫你老子處理朝政!
好在朱標在穿越之前,看過不少的網文。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朱標自然知道些處理朝政的方法,所以這些事情處理起來是得心應手。
要發展經濟,首先是要增加人口,鼓勵復墾。
南方平定的時間早,平定之後,就沒有大的戰亂,人口減損比較少。
北方不一樣,靠近蒙古的統治中心,保守勢力強大。
在明初統一戰爭中,南方的戰事明顯比北方弱的多,元人北逃之後,還想要捲土重來,所以北方人口減少的情況比南方嚴重的多。
戰事頻繁,老百姓為了躲避戰亂,很多都淪為流民。
所以當務之急就是要要讓流民迴歸家園,開墾土地。
明朝時期,沒有化肥,水利也不發達,生產力低下,一年也收不了多少。
要讓流民回去開荒,就要給他們實惠:誰開墾荒地種了三年,這塊土地就是誰的!
其次開荒的土地三年免稅。
最後就是把玉米和南瓜這種高產作物向北推廣。
北方由於人口稀少,玉米和南瓜就屬於粗獷型作物,在夏季種植,雨熱同期,最適合北方缺少勞動力的地區種植了。
另一方面,朱標也利用職權,把《應天時報》向周邊省份推廣,用以宣傳老朱家恢復生產的政策。
老朱看了好大兒的舉政方案,十分欣慰,連連讚歎道:“我兒有人君之像,卻不夠剛猛!”
對於兒子的理政方案,一字未改,而是加了些嚴苛的律法。
兒子是好兒子,不能讓手下的歹人,壞了兒子一片勤政愛民的心。
總之,能留下好名聲的事情都是咱標兒的,壞事都是別人的。
原本老朱就是讓楊憲主持中書省事務,現在李善長又稱病不朝,所以大小事務都是楊憲一手操辦。
依靠無孔不入的特務組織,淮西勳貴有一點不法,就會傳到朱元璋和朱標耳朵,不要朱標動手,老朱就對老兄弟進行一番敲打。
大明的國力是蒸蒸日上,這也是楊憲最高光的時刻。
隨著國力的增強,楊憲也越發目中無人,驕橫無禮。
這一切都是靠他利用手中的特務組織壓榨淮西勳貴的基礎上的。
李善長看在眼裡,只做不知!
用他的話說,多行不義必自斃。
因為他那些勳貴不知道少圈了多少地,少搶了多少姑娘和佃農,無不對楊憲恨之入骨。
蟄伏了三年之後,楊憲也得罪了太多的大臣,可以說是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
老李終於是出手了,楊憲聖恩正龍,他沒有主動招惹楊憲,而是攻擊楊憲的弟弟楊希勝。
楊希勝是個大才子,寫的一手好文章,只是為人放蕩不羈,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