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時的人,尤其是東漢末的人,可稱得上多災多難。
旱災、澇災、蝗災、瘟疫……,天災頻繁,黎庶遭難。
就單說這瘟疫。自元初六年(119)年至建安二十二年(217)的百年間,就曾有幾十次的大瘟疫。而在東漢末期的數十年間,大瘟疫更是連綿不斷,其死亡人數之多,簡直無從統計。東漢末的短短三十年中,有明確記載的全國性大瘟疫就有十二次。
而在瘟疫流行期間,家破人亡者比比皆是。就算是繁華的中原之地,也是“家家有位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
諸天災之外,尚有人禍。
盜賊蜂起、叛亂多發。
別的不提,就說三國的這些名臣良將們,就有不少人遭遇過賊災。
比如那“毒士”賈詡,比如那“老好人”魯肅。
賊災之外,還有苦徭重賦,還有苛政猛於虎……
生逢亂世,人命本就不值錢。若僅憑“拼命”就能換來仙家重寶,換來青雲直上,換來光耀門楣,換來子孫之福,又有哪個不願意?
再說了,黔首黎庶本就沒有多少出頭的路。
舉孝廉、參軍,漢末為數不多的寒門崛起的兩種方式。然而,“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這時候的舉孝廉已經被豪族世家壟斷,別說寒門,就算是落魄些計程車族都不一定混上。
參軍倒是可以,但若想“刀劍覓封侯”,那還得需要一個個的條件。
其一,你得是良家子,也就是不在七科謫內或者非醫、巫、商賈、百工之子女。不然,就難了。
其二,你得有以一敵百敵千的武勇、或者領軍決策的統帥與謀略,若不能如此,那就只能“馬革裹屍還”了。
其三……
總而言之,平民白身若要出人頭地,難如登天。
而眼下,一條通天路,就鋪在了面前。
眾人心懷激動之時,燕大王轉而對那些親屬說道——
“諸弟子以死護我白虎山,本大王必厚葬之。”
眾親屬連連道謝。燕小乙又道:“厚葬是應做之事。此外,我還有話要說。”
“若逝去的弟子,為家中獨子,其父母可遷至白虎山。山上的所有人都可承其親,敬奉至終老。”
“若逝者尚有兄弟姊妹,可任選一位送上白虎山,不拘男女,直接成為白虎山內門弟子、獲得小仙寶。若無意,可獲錢財撫卹。”
“諸位,意下如何?”
燕小乙話音剛落,便有一老者急聲問道:“當真可獲仙寶?”
“不拘男女?”
“大王,我方三十過八,可能得仙寶?”
“……”
燕小乙一一回答。
到最後,到場的九家親屬無一例外地選擇了“上山,成內門弟子”。
有此“仙家幸事”在,白虎山腳的悲苦氣氛總算是消了一些。
這時候,一名商販突然出言問話:“大王,你先前所說的‘白虎山大比’,‘不計身份’,可屬實?”
“自然屬實。”
“我等七科謫者亦可?”
漢時有一類被政府圈定為“七科謫”的被監督管制的人員,包括有:商人、商人的子女孫子、商人的侄兒、原本有“市籍”者、罪吏、亡徒、贅婿。
這些人相當於被扣上了“有罪”的帽子,地位非常之低。就算是上了戰場,得了功勳,也得先“將功贖罪”、脫了“七科謫”的帽子,再論其他。
而如今,若能如其他“良家子”一般踏上此“仙途”,那他們就算是舍卻萬貫家財,也心甘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