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之畔立城為陽。
從光武帝定都至今已有一百六十餘載,洛陽城也經歷了十幾任皇帝當家做主。
只不過這些當家的皇帝裡面,有的顯明有的昏庸,有的幾歲便夭折,有的碌碌一生都沒掌握皇帝的半點實權。
如今這一代的大漢皇帝劉宏,也跟自己的父輩們一樣住在皇宮禁內,也更加依仗宦官來為自己穩固權柄。
這樣一來,洛陽城便形成了一個奇怪的權力圖示。
最高點便是大漢皇帝,其下則是他最信賴仰仗的宦官集團,接下來便是外戚,世家,士人等依次而下。
只不過雖然劉宏是大漢名正言順的統治者,可他手中的權柄卻還要藉著宦官的手才能夠發揮出作用,反而最應該幫助皇帝輔佐皇帝的外戚群臣,卻又跟宦官天然的對立,勢同水火一般。
理論上講,不論是宦官亦或者外戚臣工百官們,都應該是效忠於皇帝,聽命於劉宏才對。
可如今洛陽的局勢卻好似是劉宏在跟自己爭權奪利一般,左手打右手倒是打得不亦樂乎。
導致如今情形的原因太多了,多到都不是從劉宏這一代開始,而是上溯好幾代帝王起的頭。
劉宏沒本事解決這個問題,又想要享受帝王權柄帶來的便利和好處,那就讓局面變成現在這個樣子嘍。
按照出身來算,陳啟和荀彧實際上都是黨人士大夫一系,也就是之前和宦官政治鬥爭失敗的那一邊,天然的就跟宦官站在了對立面上。
當然,若是不要面皮厚著臉去拍宦官的馬屁,那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只不過這條路並不是適合陳啟他們二人罷了。
但士大夫一脈如今大多依附於外戚親貴之下,甚至若不是因為黃巾禍亂導致天下動盪,黨錮之禁說不定如今猶在。
似陳啟荀彧,別說是被舉孝廉了,倘若被劃到了五族之內,怕是連郡中為官都做不到……
新孝廉入京報到宜早不宜遲。
陳啟二人過了偃師之後便算是踏入了京畿腹地,沒幾日的光景洛陽城就已然清晰可見。
內城高牆的雄偉,外城百姓群居的熱鬧。
坐在馬車上順著窗戶向外張望,來往的行人過往的商隊,賣力叫賣的攤販,大聲吆喝的藝人,還有那隨處可見的潑皮懶漢。
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人彙集在外城郭,這邊是洛陽最大的人口基數所在。
相比第一次見到洛陽的陳啟,荀彧倒是顯得鎮定了不少。
少時他便隨父來過一次,雖然那時是為了定親,但也是見過世面的,洛陽二十四街各有各樣不盡相同,如今展現在他們面前的不過是冰山一角罷了。
洛陽之南為正,因而南門便是來往之人同行的大門。
不論是官員使節,還是來往的商旅,進出洛陽都要走正南四門。
只是除開平城門以外的其他三門時有封閉,多數情況下之有平城這一門大開,卻也不知是為了安全著想還是其他什麼原因。
車架過橋橫渡洛水,擺在陳啟二人面前的便是三雍之地。
也即靈臺,明堂與大名鼎鼎的太學!
相較於觀測天象的靈臺,跟老天爺溝通祭祀祖先的明堂,這兩個玄學更重的地方。
陳啟倒是對大漢第一學府的太學更為感興趣一些。
“文若,你當年怎麼沒進這太學?”
聽到這話,荀彧翻了個白眼沒好氣道:“子庚莫不是忘了,黨錮之禁牽連甚廣,祖父荀爽都無可避免,更何況我?”
“黨錮牽連太學?那外面這些來來往往的人難道不是太學生?”
陳啟疑惑的指了指窗外那些士子模樣的路人。
荀彧聞言望去,隨即嗤笑一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