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烺聽了這話,突然想通了一樣,道:“所以為了維持這好殺之氣,無論是官兵、闖軍還是韃虜,都能接受屠城劫掠?”
“我軍自然不能做此不道之事……不過有些官兵也的確做了……”尤世威支吾道。
“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有無道義的問題。”朱慈烺嘆道:“在我看來,強兵有三種。第一種,勇悍之軍。便如我朝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領導之下的李家軍。又如東虜,所謂‘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此軍勝在單兵的勇悍戰力,也的確能給敵手造成不小的殺傷。”
尤世威是去過遼東的老將,對此深有感悟,微微點頭。
“上去一層,便是紀律之軍。便如我朝的戚家軍,俞家軍,又如目前的東宮軍。隨便從軍中挑一個人出來,未必就比滿洲甲兵強……喔,劉肆大概能堪比白甲巴牙喇。
“不過就算一對一咱們比不過東虜甲兵,十對十的時候,咱們卻未必落入下風。若是人數更多些,咱們的優勢就會超越建奴,最終將之擊垮。這便是軍紀的力量。有鐵一般的軍紀,所以有鐵一般的軍隊。”
尤世威是東宮軍從弱到強的見證者,對此也是信服不已。
“然而這些都不是最強的強軍。”朱慈烺頓了頓,道:“要我戰,莫若我要戰!真正的強軍是有信仰的軍隊,是知道為何作戰、為誰作戰的軍隊,是捨生取義的軍隊!他們有鐵一般的紀律,同時也有鐵一般的意志。就如史書上說的田橫五百士、陽城殉城的百八十名墨者,都是此類。”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田橫本是齊國王室,與劉邦大戰,兵敗退到了青島港之外的小島。與他一起退守此島的有五百義士,後來聽聞田橫在去見劉邦的路上自殺,這五百人無一例外地以死相殉,從而成就了田橫島的義名。
陽城殉難的一百八十二名墨者,本是墨社鉅子孟勝的門徒。孟勝受恩於楚國陽城君,為他固守陽城。當面對十萬楚軍時,孟勝選擇了以死相殉。而他手下門徒,沒有一人惜命逃避,一同自剄。其中有兩名墨徒受孟勝之命,前往宋國將鉅子之位傳與田襄子,在完成任務之後也向著楚國方向自刎而死。
這就是華夏自古以傳的信仰!
每一個華夏子民,他們血脈骨髓中都烙刻著一句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未完待續。。)
ps: 求推薦票~~~
三七七 隴山高處愁西望(十一)
啟迪信仰有無數種方式,比如西亞和歐洲普遍喜歡使用的致幻藥物;比如假定所有人生來有罪,只有信它才能得到赦免;比如為聖戰而死能獲得七十二個胡夫的服侍;還比如說這輩子做好事下輩子能投生極樂世界。
從這方面來說,跟隨皇太子英勇作戰,死後英靈成為天兵天將,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不過也不排除有人厭倦了打仗,只想當個富家翁,那麼道教的承負說就能契合他們的口味。讓他們知道,如今浴血奮戰,退役之後就能有田有屋有老婆,就算自己戰死了,子孫後代也有餘澤。
在宗教之外,訓導官們的主攻方向就是無節制思想灌輸。許多口號在初聽會覺得十分荒謬,但是重複了一百遍、一千遍、一萬遍之後,聽眾就會自己補完邏輯鏈,從而深信不疑。
比如:只有皇太子能夠救大明。
朱慈烺第一次聽到的時候正與將士們一起用餐,一個局訓導官脫口而出,讓他差點噴飯。
這種斬釘截鐵的判斷句完全沒有邏輯依據。如果要證明此命題成立,首先必須羅列出皇太子救大明的各項條件,然後證明整個大明不可能有人能夠達成這樣的條件。其次還要證明其他方法不可能挽救大明……
而這在軍中便簡化為:
之所以只有皇太子能夠救大明,是因為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