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能引起廣泛的重視。
子彈的口徑之爭由來已久,只不過目前還並未突出,鍾泱之所以提前關注到了這件事情,也是從後世得來的經驗。
子彈口徑小型化雖然是一種趨勢,但小到什麼程度卻值得推敲。不要小看這件事情,子彈的生產可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著戰爭的勝負,以及局勢的傾斜。
槍械是各類軍用槍支及其配套件的總稱,和其它許多科學技術的發展一樣,從火繩槍出現至今,槍械技術發展迅猛,直到現在可說仍無止境。儘管槍的種類很多,用途各異,但並不能完全滿足未來戰爭的需要。
目前第一研究所的兵器專家都在探索槍械發展更新的路子,有的產品已投入使用,把究成果大量應用於部隊裝備併產生了良好效果。22A突擊步槍就是其中一個著名的例子,作為世界上第一支大規模投入使用的突擊步槍,絕對會給世界帶來巨大的影響。
但是使用著7。62×39mm的中間型威力槍彈,也在長達數年的實際訓練中總結出了許多缺點。首先就是子彈口徑過大,後坐力強,導致連續射擊時準確性大幅度下降。第二是該槍的射程強差人意,難以在300米開外與敵軍進行對射。
在後世的歷史中,許多人都從越戰中美軍丟M16揀AK47認為AK47火力強,其實不是這樣,M16的子彈口徑小瞬間停頓力強,所以對人體的殺傷力強於AK47,而AK47的穿透性較強瞬間停頓力不足,所以經常把人身體打穿沒有致死。
但在叢林戰場AK47的子彈不會被木頭吸住,而M16因為子彈口徑小容易被木材吸住,且早期的M16可靠性差,所以才有美軍丟M16揀AK47,其實如果打鋼筋混凝土的話M16的穿透性是要比AK47強的說。
在越戰中不需要那麼高的精度所以AK才吃香,要是離得遠比如300米,基本不會有哪個傻子扔M16揀AK47。
“相關的效能實驗都做好了嗎?”針對著這個問題,鍾泱也顯得異乎尋常的慎重。
“是的,已經全部完成了。目前摩托化、高機動性的戰爭模式還未形成,步兵直接交火多為遠距離對射,交戰距離多在300米以外。所以暫時並不推薦使用口徑過小的子彈,中等口徑威力步槍子彈,是未來數十年內的需要。”
常勝的話,引起了鍾泱的一番深思,其實常勝的一些說法也存在著誤差。因為缺乏大量的持續性武器作為火力支柱,亞洲的確的戰爭通常以短兵相接的肉搏戰為主。即便是武器更為先進的歐洲戰場,短兵相接的戰場局面也不少見。
“縮小子彈口徑的話,的確會在後勤上減輕不少壓力。但在中遠距離的射擊上,我仍舊希望能夠保持一定精度。”鍾泱的這句話,主要是針對後世北約的5。56mm子彈口徑。
小口徑子彈的殺傷效果取決與子彈在擊中人體時的動能:距離太遠,速度下降,動能不足,難以造成翻滾,殺傷效果劇減;距離太近,子彈過穩,來不及造成翻滾已經貫穿人體,殺傷效果也要下降。
後世的盟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兩種情況都遇到過。相比之下,全口徑子彈不靠翻滾殺傷,在穿透力和殺傷力之間比較容易平衡。當時的美軍步槍小口徑化已經50年了,但英軍的小口徑化從1986年才開始,當年參加過馬島戰爭的老兵對7。62毫米北約彈的威力記憶猶新,對阿富汗戰場上5。56毫米彈威力不足深惡痛絕,成為強烈要求增加步槍子彈威力的聲音。
小口徑子彈殺傷效果不足的直接後果就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造成有效殺傷。小口徑子彈的重量輕,單兵攜帶量大,但要是總是需要多次命中才能保證殺傷,那實際的持續戰鬥力並沒有提高,需要多次命中還給士兵增加了額外的風險。在步兵班裡配備7。62毫米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