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關在即,楊浩懷揣國書一封,這一封國書是趙匡胤親筆寫就,卻非他來草擬的,國書中軟硬兼施,要求契丹休管漢國之事,則契丹平亂,宋國亦予支援,內有豪語:“河東逆命,所當問罪,若北朝不援,則親和如故;不然,惟有戰耳!”
趙匡胤,真豪傑也。為了你,也為了我自己的兄弟,我就冒險對付對付那位晉王千歲吧,不過,此事並非眼下就可圖謀的,我要出使契丹了,此一去,先接回那苦命的冬兒再說。
“冬兒,冬兒“……
楊浩默唸著她的名字,想起兩人相識以來種種,雙眼漸漸溼潤,輕撫懷中的那封國書,楊浩在心中暗道:“冬兒我妻,理當攜回。若蕭後玉成其事,則萬事皆休口不然,我一定大鬧上京,擾你個焦頭爛額,不得嬌妻,誓不回頭!”
站在讀者立場上採納眾多網民意見,滿足您不同的閱讀需求!
第17章三面埋伏
到了雁門關稍作休整,早已候在那裡的穆羽等幾名貼身侍衛趕來與楊浩匯合,一行人出關向東北進發。
此時的塞外,是另一個帝制文明。如果說此前的匈奴、鮮卑、突厥都被中原貶為蠻夷,既沒有規範的國家體繁育,也沒有完善的組織結構,更沒有成熟的思想體系,其組織架構只是一個部落聯盟,但是當契丹建國的時候開始,情況已然發生了變化。
契丹八部統一,繼爾將奚、室韋、烏古、回鶻、女真等部落和渤海等國納入治下,廢除了部落體制,建立了學自中原的帝國體制,設宰相、三省六部的府臺官僚體制和州、郡、縣等行政單位,建立了一套類似於漢唐帝國的國家系統,大力招納漢民,鼓勵農耕和工商,引進漢文明,興建孔廟……
一國兩制,以幽雲十六州的漢人為子民,而不是視做奴隸,這種帝制文明,正是契丹、西夏、女真等強大帝國在日後能夠超越前代遊牧部族,成為漢民族最強對手的關鍵因素。
當中原仍在戰亂不休的時候,契丹這個國家正在漸漸成熟,以致北方草原、西域、阿拉伯世界甚至歐洲都感受到了契丹帝國的文明影響力,許多西方民族都誤以為契丹帝國就是傳說中的中華帝國。
然而中華文明畢竟有著數千年底蘊,雖然經歷了長期的混亂和戰爭,但是當它一統之後,馬上重新煥發了強大的生命力,宋國後來居上,如今已具備了與契丹分庭抗禮的能力,而且大有超越之勢,開始漸漸奪回中原在世界眼中應有的地位。
楊浩一路行去,發現這裡的百姓多以耕鼻為主,放牧為輔,和宋境內的邊民大抵相同,如果走近了去交談,會發現他們也穿漢服、說漢語,與中原一般無二。在石敬塘把這裡拱手奉與契丹人之前,這裡本就是漢人領土,如今生活在這裡的,大多仍舊是漢人,你幾乎看不到他們和關內的漢人有什麼區別。
只不過五十多年的分隔和契丹的統治,人為的在彼此間樹立了一道屏障口打著大宋的旗號,楊浩看不到某些宋代宣傳資料留給後人的畫面:北方漢人激動流涕、歡呼瞻仰他們日思夜盼的祖國使者,他們的目光是警慢而冷漠的,甚至還帶著一絲敵意,看到他們,你就會明白,彼此間的那道隔閡,不止是重兵與關隘的阻隔,而是存在於他們心裡。
五十多年前,正是中原各路諸侯以天下百姓為魚肉,自相殘殺的時候,幽雲十六州的百姓那時便已被契丹統治,此後中原又歷經許多朝代,始有今日之宋國,對宋國,幽雲十六州的百姓並沒有什麼歸屬感和親熱的感覺,宋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記憶中完全陌生的國度。
天下九塞,雁門為首。依山傍險,高踞勾注山上。東西兩翼,山巒起伏。山脊長城,其勢蜿蜒,東走平型關、紫荊關、倒馬關,便可直抵幽燕;如果是從汴梁直接出發,那麼徑出居庸關,過石門關,走可汗州赴雞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