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之際,西洋傳教士來華及西學東漸,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方面。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時代曾先後傳播於中國,但元朝滅亡後一度沉寂。明代中葉以後,由於地理大發現的進展,東西新航路暢通無阻,天主教修會——耶穌會便派遣大批傳教士來華,形成西學東漸的一次高氵朝。當時,來華傳教的西方教士有數百人之多,其中對後世影響較大者的沙勿略、羅明堅、利瑪竇、龍華民、羅如望、龐迪我、熊三拔、艾儒略、鄧玉函、湯若望、羅雅各等。
艾儒略,字思及。明時義大利耶穌會傳教士。1582年生於義大利佈雷西亞。
1619年艾儒略在泉州發現景教碑。1623年所著《職方外紀》一書是繼利瑪竇《坤輿萬國全圖》之後詳細介紹世界地理的中文文獻reads;。
天啟四年(1624年),明朝內閣首輔福建人葉向高退職歸裡,途經杭州,在楊廷筠寓所與艾儒略結識,便邀請艾儒略南下入閩傳教。1624年12月29日,艾儒略與葉向高坐船到達福州,開始了在閩25年的傳教生涯。
在福州,艾儒略以“天命之謂性”為主題,同時提出天主教的概念,與許多福建士大夫討論天學,藉此在士大夫階層中傳播天主教。參加討論的當地名士有很多,何喬遠、蘇茂相、黃鳴喬、林欲楫、曾櫻、蔣德璟等人都參與其中。費賴之稱“儒略既至,彼(葉向高)乃介紹之於福州高官學者,譽其學識教理皆優,加之閣老葉向高為之吹拂,儒略不久遂傳教城中,第一次與士大夫辯論後,受洗者25人,中有秀才數人。”在福州,艾儒略與葉向高論道析疑,寫出了《三山論學紀》(“三山”為福州的別稱)。
葉向高的兩個孫子、一個曾孫和一個孫媳都受洗入教。艾儒略非常重視與地方官員和士紳的關係,他和福建巡撫張肯堂、督學周之訓都有交情,還認識曹學佺、曾異撰、孫昌裔、翁正春等要人。同時也注重在平民階層中傳播教義。1625年,葉向高長孫葉益蕃在福州宮巷為艾儒略建造了“三山堂”,即“福堂”。這是福州已知的第一座天主教堂。
福建的頭十二年是艾儒略在閩傳教的黃金時期。在這期間,艾儒略走遍福建各地進行傳教活動。到了崇禎八年(1635年),福州城內教徒已達數百人,福州成為耶穌會在中國刻印出版漢文著作的中心之一。
這一時期也是艾儒略出書最多的時期,總共出版了《性學觕述》、《三山論學紀》、《滌罪正規》、《悔罪要旨》、《耶穌聖體禱文》、《萬物真原》、《揚淇園園先生事蹟》、《彌撒祭義》、《利西泰先生行跡》、《幾何要法》、《出像經解》、《天主降生言行紀略》、《天主降生引義》、《西方答問》、《聖夢歌》等十五種書,涉及神學、哲學、數學、醫學、地理等諸方面知識,因而該時期也成為了西學東漸的一個重要時期。
艾儒略來華36年,被認為是自利瑪竇以來耶穌會傳教士中最精通漢語的一位。在中國傳教期間,他出版了二十二種著作,涉及天文曆法、地理、數學、神學、哲學、醫學等諸多方面,是西學東漸中極為重要的歷史人物。在傳教過程中,還在泉州發現過古代景教文物,在開封曾拜訪過猶太人後裔。
艾儒略透過哲學和宗教問題的談話在文人學士中的傳教,出版學術著作也是他重要的傳教方式reads;。他引用早期儒家思想,強調其與天主教的共同之處,藉以吸引官員和文人接受基督教。同時他也積極在中國各地的平民階層中奔走傳教,繼續耶穌會尊重中國人祭孔祭祖的傳統,模仿中國傳統的組織形式來組織教會,並儘可能以基督教方式來影響信徒所持的傳統儀式。
他在中國的36年中有25年在福建活動。在閩期間,他到過福州、興化、泉州、建州、福寧、延平、邵武、汀州、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