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王子,王后孫雲琦和淑妃黛昱竹都不自覺地抿嘴一笑,剩下的兩位妃子心中也是暗暗期許,想著能早日懷上王上的骨肉。
王后的兩個丫鬟聽薇和吟荷又開始忙了起來,一個去叫朱楧的女團,另一個忙著給朱楧斟酒,不用說,這頓飯吃的又是及其腐敗。
農業的事情暫時告一段落,現在肅國的公立義務學校也已經開學一週年了,應該說絕大多數肅國十五六歲的少年少女都識字了,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算術和基礎科學能力。
依照朱楧的計劃,接下來他們要做的事,就是教給自己的父母和其他的家人識字了,以確保肅國今後成年人各個識字,為將來肅國的大發展奠定雄厚的基礎。
為了督促國民積極識字,朱楧制定了一套嚴厲的考核措施,具體內容為,肅國凡是十六歲以上的成年人,不論男女都必須識字,否則不允許出村。若是出村的話,走到關卡處,不僅要查一查路引,還要考一考識字的能力,考核方法為當地的小吏拿出幾個字來讓你當場去認,或者是說一句話讓你寫下來。若是能認得出或者是寫得出,就放你過關,若是認不出或者寫不出,不管你是男女老弱,摁在地上就打,一直打到你哭爹喊娘發誓好好學習為止。
而這些被教訓國的國民,今後就成了肅國官吏的重點督查物件,每年不定期的還要到你家裡去考你,考試及格便了,若是考試不及格,直接吊到樹上就打,保證讓你在村裡出夠風頭。
當然,具體考試內容都是禮曹的官員嚴格審核的,保證都是常用字,各級官吏必須在這個範圍內出題,違者嚴懲不貸。這也是為了避免地方官員故意找一些生僻字來刁難剛剛識字的國民,以從中撈取貓膩。
這個計劃已經實施,便在國內引起了巨大的凡響,平日裡只會種地的莊稼漢們全都震驚了,原來肅王讓他們的孩子們免費上一年學就夠讓人震驚的了,現在又居然要求他們也識字,要不然連門都出不了。隔壁的老王不信邪,前兩天冒著風險出去趕了趟集,回來的時候被打的連他的老婆和鄰居的翠花都不認識了,從此開始整天悶在家裡發奮讀書,與翠花見面的機會都少了。
這一下子,肅國的所有百姓都相信了,除了幹活練兵以外就開始讀書識字,肅國裡上過學的孩子為了使自己父母不被官家打,一有空就教他們那些常用字的讀寫方式,肅國開始了人人識字的掃盲運動,文盲率大為降低,國民素質顯著提高。那些普通的老百姓最起碼會自己寫借據契約什麼的了,不用再花錢請那些秀才們寫了,極大的節約了經商的成本。
對肅王這一曠古爍金的舉動,不僅肅國的大臣和肅王的后妃紛紛稱讚,甚至是遠在朝廷的朱元璋和朱允炆也連連稱奇。朱元璋稱奇的原因是他想不明白,做事一向務實的肅王這次為什麼要花這麼大的價錢教那些農夫們識字,這些人識字有什麼用處?只要會老老實實地種地納糧不就行了嗎?為他們浪費巨大的國家資源,值得嗎?
到底是明朝時期的人,雖然是明朝最聰明的人,但仍然無法超越這個時代的侷限性,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實力就是兵馬錢糧,識不識字影響真的不大,蒙古人不識字,不照樣打下了萬裡江山嗎?宋朝識字的人最多,不照樣輪番讓人欺負嗎?
這也不怪朱元璋見識淺陋,任他多麼雄才大略,他也無法想像未來的工業文明有多發達,對傳統的農業文明能形成多麼大的碾壓優勢。
而朱允炆稱奇的原因就十分的無厘頭了,因為這是朱楧所做的所有的事當中,唯一一個對他胃口的,他向來主張文治天下,將來繼位之後也是要依靠文臣來管理國家的,但是他的這個十四叔偏偏跟他不是一個套路,不僅將武將的級別提的比文臣高,還重用太監壓制文臣,這使得從小受儒家思想教育的朱允炆十分不能接受,雖然肅國已經自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