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為前線謀臣執行不力,曹操也不會因此怪到他頭上來。
從來奇謀妙計,往往如此,不怕你說嘴,就怕要讓你親自去執行……
劉備此番上隴,與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一出祁山,情勢大有不同——雖然都是益州政權的初次北伐,在原本歷史上,劉備得漢中後即未大舉北進(僅遣馬超、張飛等往取武都、陰平,算是漢中之戰的餘波),隔不久就忙著心痛關羽之死、荊州之失,然後忙著稱帝,再後去打東吳,隨即戰敗身死。
首先的不同點,是涼州不在曹魏治下,而屬呂布,雖然算不上牢固的盟友,亦可資利用者也,就這點而言,情勢比孔明一出祁山為佳。而次一不同點,即曹魏早就開始鞏固西線防禦,實兵關中,跟原本歷史上曹丕時代對蜀漢“略無備預”全然相異,這對劉備集團而言,乃其不利之處。
那麼曹氏又是如何實兵關中的呢?
關中平原,或稱“渭河盆地”,介於秦嶺和北山之間,東西狹長,號稱“四塞之國”,易守難攻,故此曹魏集團的初步計劃是分兵堵口。東方有隴關,以防呂布;南方則按照是勳所分析的,固陳倉以封散關故道、固郿縣以封褒斜道、固武功以封儻駱道、固鄠縣以封子午道,但止嚴防,而不浪戰,則非十倍之敵不可破也。
安邑的謀士集團猜測呂布若侵關中,可能發兵的方向,得出結論——彼必然由隴關而東,唯此一途;若循北山南下,則路途遙遠險狹,必無可憂。
那麼劉備又會從哪兒來呢?倘若呂布不肯借道,那麼劉備必自秦嶺而出,從散關直至子午,有四條道路可走。但是這些道路也皆險狹,兵少了難以破關,兵多了則必然糧草不繼——原本歷史上的諸葛亮勤修棧道,且又發明了木牛流馬,亦回回糧盡退兵,而況此刻的劉備耶?
想當年韓信得以自漢入關,靠的是“名修棧道,暗渡陳倉”,耍個花槍迷惑了三秦王,基本可以算是偷襲得手。但凡關中地區早有防備,預先佈置,欲逾秦嶺而北,難度係數是相當大的。諸葛亮數次北伐,可以說一回比一回打得好,蜀兵屢經戰陣,經驗值是嗖嗖地往上漲啊,可是即便如此,只要曹魏方面事先有備,嚴防死守,他就急到吐血都打不進來。
呂布和劉備若不聯手,可以說對曹魏的關中地區幾無威脅。
可是倘若他們聯起手來呢?劉備必將主力北上涼州,借道而行——那就可以得到涼州方面提供糧秣,或起碼是相助遮護糧道啦,不比從崇山峻嶺中大穿插來得穩便嗎?二州聯軍,少則五六萬,多可近十萬,則隴關防線必然岌岌可危。
隴關又名大震關,據說武帝於太始二年巡行涼州,返回關中的時候,經此而遇震雷,就此得名。漢末羌亂頻繁,尤其是馬騰、韓遂曾經趁著中原動盪的機會,數次攻破隴關,蹂躪關中,故此關牆多碎,防禦體系幾乎蕩平,不是一兩年就能恢復起來的。這也是夏侯淵不肯聽從郭淮之言,憑堅固守,而非要出關先去殺上一陣的緣故——若不能先挫敵銳,這關卡還真的很難守住啊。
只可惜敵眾我寡,就算妙才將軍再如何英勇善戰,終究對面也不是軟柿子啊,結果一戰而敗,返回關城以後,就匆忙遣人去往安邑請示——咱們施行第二套方案吧。
所謂第二套方案,就是假定倘若呂、劉聯兵,聲勢浩大,使隴關難守,又該怎麼辦?曹營謀士為夏侯淵量身打造了一套運動戰的策略出來,那就是暫且放棄隴關,退返關中平原,一方面固守各戰略要地,節節抗敵,一方面釋放出夏侯妙才的主力騎兵,尋求在運動中挫敗敵軍的戰機。
根據事先的計算,劉備若將主力自涼州迂迴,自西攻來,同時亦可能遣別軍循秦嶺北上,以為呼應,那麼最可能走的就是散關故道或者褒斜道——要是走儻駱或子午,距離太過遙遠了,根本就呼應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