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山上回來,把黨參放好,譚震就拿著小桶裡面的蚯蚓來到雞窩邊。
雞窩裡有兩隻土黃色的老母雞,說起這兩隻老母雞,還有一段淵源。
按照當地風俗,出嫁女兒分家時孃家都要來看望,並予以力所能及的幫助,免得被婆家欺負,當然也有給出嫁女兒撐腰的意思。
這兩隻小母雞就是母親孃家的一點心意,在那個年代,算是“重禮”了。
當然母親孃家的隨禮不僅僅是小母雞,還有一些生活用品,就連吃飯的碗筷都買了不少。
還有床單被套,比不了城裡面的“大件”,可是對農村人家來說,卻是很實用,可算是給譚震家幫了大忙了。
母親沒捨得吃,把這兩隻小母雞養了起來,幾個月以後就有了收穫。
因為小母雞下蛋了,慢慢的越下越多,基本上隔天就有一個,小母雞也榮升為“老母雞”,成了家裡的“搖錢樹”。
母親把它下的雞蛋拿到鄉里集市去賣,換一點油鹽醬醋針頭線頭什麼的,可以說這也是大多數農村家庭七八十年代的重要經濟來源。
在那個年代,有很多家庭就是靠著幾隻老母雞下的雞蛋賣錢供著孩子讀完小學,中學,乃至大學。
兩隻老母雞都長得很壯實,這與母親辛勤照看有著很大的關係。
要知道這可是家裡的“錢袋子”,直接影響到家裡一年的經濟支出,也難怪母親那麼的上心。
這也是為什麼劉英讓譚震去後山挖蚯蚓的原因,蚯蚓裡面富含豐富的蛋白質,是老母雞最喜歡的食物。
在促進雞禽生長發育的同時,也能提供母雞的產蛋率。
雖然現在家裡有錢了,譚震還是很賣力的把蚯蚓倒在雞窩邊的食盆裡,兩隻老母雞看著蟲子飛奔而來搶食,那架勢差點把食盆掀翻了。
譚震又趕緊從家裡的玉米棒裡擰了幾把玉米,這下好了,葷素搭配,營養分配。
看著這兩隻肥碩的老母雞,譚震就想起了久違的雞腿,說起來真可憐,來到這個世界還沒吃過一次雞腿,只能回味上輩子的味道。
這可是吃著五穀雜糧,自然放養的老母雞,要是將這兩隻老母雞燉了,加點蘿蔔小菜,再燉上今天的野黨參,那味道得多美呀…
譚震感覺哈喇子都已經流出來了,他順手一抹,發覺擦衣袖的地方都已經溼透了,這得流了多少口水呀?
可憐的娃呀!
當然他也只能想想,要是他真敢把老母雞給殺了,劉英非得狠狠收拾他不可。
到那時候可就不是杉樹枝侍候了,絕對是大木棍招呼,而且絕對會打的鼻青臉腫。
喂完雞,譚震決定去新房那裡看看,今天可是新房開工的日子,父親專門請來了附近有名的風水大師何老二,先舉行祭祀儀式,儀式完成才能開工。
譚震家的新宅就建在村裡小河邊,因為山區平地少,地基面積不是很大,也就五十平米的樣子,兩房一廳的結構。
中間設定一道屏風牆面,後面是樓梯間,二樓做倉庫和儲物間,水泥樓面是別想了,只能用木板來湊。
樓面和樓梯都是木材結構,所以那個時候農村建房子真的很快,只要材料到位,用不了多久,一棟簇新的紅磚大瓦房就竣工了。
那個時候的鄰里關係是真的很不錯,沒有後世那麼狗屁倒灶的事情,一聲招呼,全村的人都來幫忙,不用給錢,只要招呼大家吃一頓中午飯就行。
還有就是按照當地的習慣,要給幫工的人每人一包煙,不論貴賤,這也是農村不成文的規矩。
那時候的農村人普遍都多才多藝,砌牆砌磚吊線都不在話下,這其實也是那個時代農村人普遍都要學習的手藝。
在農村,你要是不會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