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陽郡鄧縣襄陽城西二十里的一個草廬裡,幾個年輕人此時正在談笑風生。
一個身披鶴氅、羽扇綸巾、面如冠玉、目若朗星的年輕儒生眉開眼笑地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哈哈哈哈!”
這個年輕人正是諸葛亮,此時他剛好二十七歲,風華正茂、揮斥方遒。
“孔明啊,我們哥幾個可是有日子沒聚了,哈哈哈!”徐庶感慨道。
另一個年輕人嗔怪道:“有些人吶,一當了官兒,就把原來的朋友給忘了!”
此人名叫石韜,字廣元,豫州潁川人,與徐庶是同鄉,初平年間二人一同來到荊州避難。
徐庶搖頭苦笑道:“廣元吶,你這話打擊面兒可就有點兒大了吧,一下子可不只得罪了我一個人吶!若說為官的話,州平才是真正的官呢!我這算什麼呀,只不過是新野縣令的一個門客而已。”
一個身材魁梧、精神矍鑠的年輕人道:“元直,人家廣元說你呢,少在這挑撥離間。我這也是沒辦法,子承父業嘛,誰讓我有一個當太尉的爹呢!父命難違,如果自己可以選擇的話,我才不願當什麼狗屁中郎將呢,遠不如閒雲野鶴逍遙自在。”
這個年輕人叫崔鈞,字州平,其父曾經是當朝太尉崔烈,後來被董卓迫害入獄。
崔鈞為了替父親報仇,從此便走上了仕途,當起了虎賁中郎將。
又一個年輕人道:“哎呀,你們就不要互相挖苦了,人各有志,不可強求。有道是:強者入世,智者出世。雖道路各別,最後卻都殊途同歸,所以我們還是應該求同存異的。”
這個年輕人叫孟建,字公威,頗有治國之道,又精通兵法,至今與諸葛亮一樣,隱居在荊州。
諸葛亮又道:“今天我們大家能聚在一起,可要感謝元直啊!若不是他組織,指不定我們何年何月、何時何地才能歡聲笑語、齊聚一堂呢,哈哈哈!”
諸葛亮,字孔明,徐州琅琊郡人。
他三歲喪母、八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先是跟著叔父諸葛玄去了豫章。
後來諸葛玄被罷官,又帶著他們來荊州投奔了劉表。
徐庶、石韜、崔鈞、孟建都是諸葛亮的好朋友,人稱“諸葛四友”
除了弟弟諸葛均,諸葛亮還有一個哥哥和兩個姐姐。
哥哥諸葛瑾去江東避難,後來被孫權相中,在其手下做了長史。
大姐嫁給了荊州世族豪強家的公子蒯琪。
二姐嫁給了襄陽名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
在諸葛亮十七歲的時候,叔父諸葛玄與世長辭了。
諸葛亮便和弟弟諸葛均隱居在了距離襄陽城西二十里的地方,也就是南陽鄧縣的一個草廬之中。
兄弟倆相依為命、晴耕雨讀,日子雖然窮困潦倒,倒也過得逍遙自在。
這個草廬號曰“隆中”,此時幾個年輕人便是聚集在這裡。
石韜又打趣道:“我看徐元直這小子沒這麼好的心眼兒,他指不定葫蘆裡賣的什麼藥呢!”
徐庶指了指石韜,問道:“我說廣元吶,咱們倆可是老鄉啊,你不跟我一夥兒也就算了,怎麼還處處針對我呀?”
崔鈞笑了笑道:“說歸說,鬧歸鬧,元直,你如果真有什麼事的話但說無妨。兄弟們如果能幫上忙,一定會盡力而為的。”
孟建也跟著道:“對,元直,這俗話說得好,無事不登三寶殿。你這一天也挺忙的,把哥幾個都找來,肯定有什麼事相求吧!”
徐庶點了點頭道:“實不相瞞,我還真有點兒事,不過也不是什麼太要緊的事,更不用麻煩幾個弟兄!”
眾人面面相覷,心下也更加好奇了,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