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令韓伯華做工部尚書。”
朝堂不是隻有盧懷德能做工部尚書,韓伯華才華橫溢,品行高潔,而且有過在工部做事的經歷,他不會為了私利故意阻撓……
皇帝還沒想完,韓伯華就出列跪下求皇帝收回成命。
皇帝錯愕不已,他沒想到韓伯華竟然也會拒絕,在他的印象中,韓公是一心為國的忠貞之人。
他們不知道北軍大勝戎人,那在他們的眼中,北軍正是和北戎戰況膠著的時候,本朝為了提防邊軍,一向不是給足糧草的,是要分批送達。
此時工部尚書空缺,那會對北地戰事造成影響,朝中的大臣應該都知道這一點,可是韓伯華還是拒絕了這個任命。
皇帝一一審視著殿內的人,他們或是閉目養神,或是躲躲閃閃,或是低頭不語,但都在表達抗拒。
皇帝說出一個個名字,都是有資歷、有能力擔當工部尚書的人,無論是他印象中的諂媚小人,還是記憶中擁有坦蕩公心的君子……他們都拒絕皇帝的任命。
次相在心中暗笑,笑皇帝太過天真。
前朝的事情不是你一句話就能暢通無阻的,不是皇帝擁有刀兵就能讓大臣聽命的。之前他們配合皇帝做事,皇帝就以為這些是理所當然的了。
皇帝杖責尚書,朝臣們都能無動於衷,那明天皇帝就敢杖責宰相!
羅直心內嘆了一口氣,給皇帝遞了一個臺階,道:“陛下,工部尚書養傷期間,就讓韓伯華代掌工部吧。”
皇帝充耳不聞,陷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
本朝因為宦官干政、禍亂朝綱,放眼望去朝堂中都是貪生怕死、只看重私利的小人,正直敢為的君子都被貶謫出京,甚至有的人遭受殺身之禍。
朝野內外都深受宦官攝政的危害。
宣宗撥亂反正之後,就加強了對宦官的限制,一改本朝中期對待大臣的態度,他鮮少使用廷杖,多次下令要朝臣當他的面指出他的過錯,棄用東廠等監視朝臣的官署。
宣宗之後,先帝即位,先帝延續了宣宗的做法,直言皇帝和大臣一起治理天下。
皇帝被先帝教養長大,他對朝臣的態度可想而知,所以他登基之後廢棄過多無用的跪禮,這除了為難朝臣,沒有絲毫意義嘛。
他的固有思想中,朝臣都是忠心為國的人,他們往往因公忘私,但都不幸遇到的是昏君、暴君,所以往往沒有一個好下場。
皇帝暗暗發誓他要改變這一切,要善待臣子,要和臣子們共同迎來盛世。
而今天的這一件事情,無疑是給皇帝巨大的衝擊。
皇帝認為工部尚書竟然用北軍將士的性命作威脅,那可是打仗,會死人的!他們朝堂內部的私利,宰相想要些好處,孤不想給,大家都可以再談嘛,但一定要用不影響政事的方法。
所以工部尚書的做法無疑是超出了皇帝底線,皇帝想,既然你不按規矩那我也不按規矩,直接傳廷杖。
至此,皇帝以為這是他和大臣們心照不宣的事,但是朝臣們無聲的反抗讓皇帝意識到這是他一個人的獨角戲。
皇帝破防了。
他發現朝臣和他想的完全不一樣,你們不該是為國為民、站出來怒斥群臣的嗎?為什麼會這樣啊?
朝中的高官大多是先帝留下的,此時皇帝要不然承認是先帝眼光不行,看中了這麼一群自私自利的小人,要不然承認自己手段不行,養大了朝臣的野心。
皇帝:……
從客觀上講,先帝就是一個守成之君,無法阻止皇朝日暮西山,沒有太多能力,可在一個少年喪父、且父親引領他走過最初懵懂歲月、將最珍貴的一切留給了他的皇帝而言,誰的錯都不可能是父皇的錯!
那就只能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