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怨恨項羽,恨不能提刀攻打項羽,然真的看到各路諸侯兵臨彭城下,張良又有些恍惚。
漢與楚是否能並存,一山不容二虎,張良自是明白,昔日項羽不仁殺劉邦,封其為漢王,大封天下,無非是想共享滅秦果實。
如果昔日項羽真如那句“彼可取而代也”一樣,做皇帝,而非回到諸王並存的時代,那麼劉邦必定會除之。
從項羽的種種行為,張良分析而知項羽只為霸王,與立功之人共享天下,而非稱帝以致楚行天下。
秦滅六國而一統天下,項羽則滅秦再造諸國,此乃反秦始皇而為之,故而不忍殺劉邦,縱使敗殺田榮後,也非想並其地,首先想的還是立田都為齊王。
可與漢王劉邦的交流中,張良隱隱探知劉邦心中之抱負,乃願繼始皇之業,一統天下,開萬世太平。
二人有著不同的抱負。
項羽只為霸王,而劉邦志為一帝。
不過張良知道劉邦心中志在為皇為帝,但帝皇之路並不容易,三河之地皆存留王,除卻殷地乃攻打而虜司馬卬外,設立郡縣,其餘二地,河南和西魏皆依舊保持諸侯國的形式。
這並未如當年秦出函谷關,逐漸蠶食六國之舉,秦當年是打的六國一個個覆滅,但如今除三秦大地外,各國還在,並非滅國之舉,縱使塞王、翟王依舊未殺,沒有還手之力,但終究還是保留著王爵,並沒有徹底滅掉。
故而在張良入關後,劉邦與之徹夜交談,最終確定總方略,乃近降遠攻,對於近距離的要儘量招降,令其加入到漢軍陣營中,集中各路力量伐楚。
意思就是能成為與漢王爭天下者為楚霸王項羽,目標就是擊項羽,其餘的能招降拉攏,就儘量不採取滅國。
劉邦詢問為何,既然吾欲得天下,自當滅國設立郡縣。
張良只說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天下反秦紛紛自立,諸侯聯合才敗秦於趙地,諸侯之力不可小覷,如今項羽封各路諸侯王,一旦表現出要滅人之國吞其地,必定會惹眾怒,人人為自保而群起而攻之。
欲得天下,敗強楚方為第一步,待到實現滅楚的第二步,阻擋的大樹已拔,第三步才是風捲殘葉。
劉邦對此總方略較為認同,蕭何掌握的那些秦書籍,他曾命人每日抽半個時辰讀一讀,對秦的過往還是較為了解。
秦出函谷滅六國的艱難,劉邦甚為了解,如今山東可不止六國,欲最終一統天下,欲在有生之歲完成秦皇未盡之業,必須用不同於秦的一統之略。
故而首選的是降下西魏,令魏從漢,不得已才攻之,幸好西魏王豹從漢擊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