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在秦朝時期,歸屬於九江郡,到了漢朝,廬山又經歷了從淮南郡到豫章郡,再到廬山國的變遷,直到西漢武帝時期,廬山才歸屬於豫章郡的柴桑縣,而三國時期,孫權對行政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將柴桑縣由豫章郡劃歸武昌郡,而武昌郡又屬於荊州管轄。
此時的廬山尚未下雪,陽光溫柔地灑在廬山的蜿蜒山道上,晨霧輕繞,彷彿給這座秀麗的山脈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田英與潘雅芸乘坐的馬車緩緩停在山腳下,周圍都是鬱鬱蔥蔥的林木,遠處山巒疊嶂,雲霧繚繞,宛如一幅動人的水墨畫卷。
隨著馬車伕的一聲輕叱,車轅停下,田英率先下車,眼神中透露出疲憊與溫柔,他回頭望向車中虛弱的潘雅芸,眼中滿是心疼與關心。
在親隨們緊張的注視下,田英輕輕地背起潘雅芸,她雖因病體虛弱而顯得有些無力,但依偎在田英寬闊的背上,卻感到前所未有的安心與溫暖。
一行人沿著曲折陡峭的山路緩緩前行,每一步都顯得異常艱難。田英的腳步雖因負重而略顯沉重,但他卻咬緊牙關,每一步都走得異常堅定。
潘雅芸伏在他的背上,偶爾抬頭望向四周,只見山花爛漫,鳥鳴聲聲,自然的美麗讓她暫時忘卻了病痛,心中充滿了對生命的渴望與感激。
經過一番艱難的攀登,他們終於來到了半山腰的一片開闊地。這裡風景如畫,宛如世外桃源,清風徐來,令人心曠神怡。
在這片寧靜之中,一排古樸雅緻的房屋靜靜地矗立著,歲月似乎在這裡留下了溫柔的痕跡,每一磚一瓦都透露出歷史的韻味。
房屋的前後,宛如一片杏花的海洋,被絢麗的杏樹所環繞。微風吹過,花瓣輕舞飛揚,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芳香。
這些杏樹都是被治癒的患者所種植,神醫董奉給患者治病,很多患者家貧如洗,身無分文,董奉免費施針贈藥,只要求重病的患者在治癒後,在房屋的周圍種下五棵杏樹,而輕病的患者種下一棵即可,日積月累,如今無數棵杏樹已經變成了一片杏林。
神醫董奉便在房屋周圍修建了一個倉庫,專門用來貯藏杏子,需要杏子的人,可用稻穀交換,再將交換來的稻穀用來接濟貧民。後世稱頌醫家為“杏林”,就出處就來源於此。
在杏樹的中間,特地留出空地變成了一條寬闊的道路,道路兩旁,杏樹的樹葉交織成綠色的長廊,為行人提供了一片涼爽的庇護。
陽光透過稀疏的葉片,灑在路上,形成斑駁陸離的光影,給這條道路增添了幾分夢幻的色彩。
道路的正中央,擺放著一張古樸的木桌,桌上散落著黑白相間的圍棋棋子,宛如星辰點綴夜空。
兩張凳子靜靜地守候在一旁,彷彿在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
一位鶴髮童顏的老者端坐在其中一張凳子上,他身著粗布麻衣,眼神深邃而明亮,正全神貫注地琢磨著面前那盤複雜的圍棋殘局。
他的臉上洋溢著超然物外的寧靜,彷彿整個世界都靜止在了這一刻。
田英見狀,連忙放緩腳步,小心翼翼地將潘雅芸放下,並輕輕攙扶著她。兩人一同走向老者。
老者的身邊,侍立著兩位年輕的弟子,他們身著青衫,面容清秀,眼神中透露出對師父的敬仰與欽佩。
當這兩位弟子見到田英與潘雅芸緩緩走來時,臉上露出了驚喜之色,連忙迎上前去。
然而,田英卻輕輕地將手指放在嘴前,做了一個噤聲的手勢,示意他們不要驚擾到老者的思考。
弟子們心領神會,立刻停下了腳步,臉上露出了會心的微笑。他們靜靜地退到一旁,以一種幾乎不被人察覺的方式,用眼神與田英交流著彼此的敬意與默契。
而田英則輕輕地扶著潘雅芸,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