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突然曖昧起來的兩人也沒在晚上出去,兩人都突然矜持了起來,也不互稱名字了,又開始先生侯爺的叫了起來,按明芝的話來說,那就是:
“掩耳盜鈴!”
明芝一語戳穿本質,但明瑤卻是拒絕這樣的指控,並且信誓旦旦的回道:
“這是我倆都臉皮薄,而且知禮儀,懂進退。”
這話自然毫無邏輯,畢竟能偷偷違抗聖旨的明瑤半點沒有臉皮薄的可能性。
不過顯然兩人都樂在其中,甚至有些沉醉於略有曖昧的氛圍裡,明芝自然是沒有要管的意思,但有些人看了卻是心裡發酸。
那個人自然是李隆基了。
按理來說他是不知道明瑤和李白關係的,但因為明瑤的原因,李隆基特地提前兩天傳召李白,打算看看李白那被稱讚的才華,卻不料聖旨到的時候明瑤也在,所以明瑤直接就跟李白一起來了。
還不等李隆基奇怪為什麼明瑤在李白家中呢,就看到明瑤和李白穿著相同顏色,相同面料,一種花紋的衣服走過來,李隆基心臟突然揪了一下。
有種說不出的感覺,兩人明明只是一起走個路,兩人是同袍啊,很正常的吧,他怎麼總有一種白菜被豬拱了的感覺呢?
不可能啊,明瑤喜歡的是溫柔款的,據說理想型是荀令君,跟李白可不太一樣。
李隆基深吸一口氣,然後恢復了正常,一本正經的讓兩人起身,然後和李白談論起了政治。
很好,確實不太行,明瑤眼光還不錯的,那軍事?
可能是李白親自去了戰場,也可能是明瑤教的那些確實有用,就連明瑤都覺得李白如今軍事策略的水平有了很大進步,但確實也不太優秀,起碼沒他文采好。
二人談論當代事務,李白口若懸河;李隆基命他起草《答蕃書》,李白運筆如飛。
明瑤自然很有眼力見兒的早早請辭,順帶叫走了高力士,只留下君臣二人。
此時的李隆基早就忘了剛才因明瑤而對李白產生的不好的看法,改為大為欣賞,還賜他在御前吃飯。
據聞李隆基還親手為李白調羹,然後許他進入翰林院,一時間,本來就很有名氣的李白更是家喻戶曉。
本來是一個被官員稱讚的詩人,現在是被皇帝看重的文人,而且翰林院是一等一的清貴之地,其中的人也多數是簡在帝心,李白入了翰林自然就不可同日而語了。
接下來李隆基有宴會就召李白陪同,而明瑤也罕見的常常參宴,但李隆基只沉迷於天倫之樂,不曾細想為什麼十次宴會八次有事的明瑤會次次不落。
其實只要他再仔細一點,就會發現李白每次呈上來一首詩以後,就會全然不管李隆基如何評價,轉而專心寫著什麼,而此時明瑤就會全神貫注的看著李白,李白寫好後也會讓侍女悄悄拿給明瑤。
一日,李隆基在宮女歌舞時覺得無趣,對高力士說道:
“對此良辰美景,豈能只觀歌舞?如果現在有高才詩人賦詩詠歌,足可誇耀於後世。”
什麼高才詩人呢?
於是李白就來了。
但此時寧王正邀李白飲酒,李白已經醉了,來到宮中時,行禮都帶著一絲醉態。
但李隆基卻像是不曾察覺一般,高興的讓他起來,又知道李白鄙薄格律聲調,料他不擅長近體詩,特地命他寫十首《宮中行樂》五言律詩。李白叩頭上奏說:
“寧王賜酒,我已醉了,如陛下應允我無所顧忌,我才能充分發揮。”
李隆基自然應允,還派兩個太監扶持李白,又命人磨墨蘸筆,兩個人把紙鋪於李白面前,李白取筆抒寫,十首詩一揮而就,全無更改,書法遒勁流利,龍飛鳳舞,格律對仗,無不精彩絕倫。
李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