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婉第一次見到荀彧是在一月一次的辯論會上。
這次以“周武王伐紂,以下伐上,以臣逆君”為主題,談論其行為。
荀彧認為,紂暴虐,武王伐紂本心是為天下蒼生,但最後以臣代君是不可以的,作為臣子,應該輔佐一個賢明的皇子,像周公一樣。
從一個的觀點就能看出一個人的性格,荀彧是忠君愛國之人,卻也並非頑固不知變通,當君主無道之時,他贊成臣子去換一個君主,但並不贊同臣子取而代之,但唐婉卻恰恰相反。
她抬頭看向荀彧,荀彧似有察覺,回看過去,臺上的老師察覺到這一幕,隨著荀彧的視線看過來,撫了撫讓自己頗為得意的美髯須,罕見的沒讓戲志才第一個發言,反而是點了這位新入學就跟戲志才一起鬼混的少年。
和戲志才混在一起的,能是什麼草包呢?
“沉痾痼疾,非一劑猛藥可以痊癒;樹之腐朽,非人力可及……”
唐婉認為陳年舊疾不是吃猛藥就能好的,樹木腐朽是自然規律,也不是人力能阻止的。
破後而立,在廢墟之上建立新的政權,要比用廢墟重建來的簡單快捷,如果樹已經奄奄一息了,那她會選擇連根拔起,重新種一棵,而不是給那棵樹修剪治病,等它成長。
他們的觀點不同,各有各的支持者,這場辯論便就此展開了。
一場議論過後,即便是不熟悉的人也會變得熟悉,和對方辯論,思想得以碰撞,迸發出新的靈感,思路更加清晰,身邊和你一個想法的同窗也彷彿變成了戰友,關係更加親近。
而最先提出兩種想法的主人公,也變得惺惺相惜。
面對唐婉這種雖然年紀輕輕,但才思敏捷,論證有據的少年人,荀彧向來有心結交。
雖然他們某些觀點可能不太一樣,但世界上本來就沒有一模一樣的思想,荀彧一直都很尊重朋友的思想和性格,不會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他人,待人溫和友善,事實上很難有人拒絕跟荀彧相交。
說起來也是陰差陽錯。
本來唐婉是想給荀彧找茬的,若不是荀彧因為加冠的事,在唐婉剛來書院的那幾天請了假,或許她就要沒事找事了,但在穎川書院待了這麼多天,認識到了新的朋友,她不想那麼做了。
唐婉本就在認識世界的年齡,開啟了她的眼界以後,她便不再拘泥於之前那誰配得上誰的可笑問題了。
她要結交更多的朋友,和不同的人交談,見識更廣闊的天地……
有一種名為野心的東西悄悄蔓延。
唐婉本來就是天生的大野心家,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利己主義者,她天生善於利用自己的優點達到目的,用更簡單的方法獲得更多東西。
就像是她來穎川書院的第一天便下意識的穿上了最為破舊的衣服,因為她潛意識裡知道貧窮瘦小的孩子會不被人重視,也不會讓人在意,甚至會得到好心人的憐憫,她也因此得到了戲志才的同情,陰差陽錯的進了書院學習。
那時候她並沒有發覺這一點,但隨後的時間裡,她卻依然穿著與那套衣服相似的舊衣,那是她天生的敏銳促使她去做這些事情。
現在,她發現了自己的野心。
那原本可有可無的婚約也變得越發礙眼,得想個辦法才行……
她的視線自然的看向了旁邊的空位,嘴角不自覺的翹了翹。
家裡有留侯,萬事不用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