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的一連串質疑,便理解了呂大臨的意思,他趕緊提筆寫下:
【蘇氏認為,「心先於理」,認為心的良知即萬物對理的判定,心的狀態決定了對事物的認知和行為,強調「心即理」。
呂先生則認為「性即理」,天理是萬物本原,必須透過格物致知來窮盡一切知識,達到對理的理解。】
又聽得呂大臨語氣慍怒,道:「「不行不足謂之知」「知行合一」……物格而後知致,不知如何能行,不知而行,只能是失敗一途而已,真是誤人子弟!」
邵伯溫趕緊提筆寫下:
【蘇氏曰,不行不足謂之知,知行合一。蘇氏認為知識與行動不可分割,真正的知識必須透過實踐來驗證,強調「知行合一」。
呂先生則堅持「知先行後」,認為知識在行動之前,必須先有理論知識的積累,才能夠去行動。】
又聽呂大臨道:「致良知,這裡之致,乃是在事上磨鍊,見諸客觀實際之意。「
致良知」即是在實際行動中實現良知,知行合一。
便如老夫所說,先後次序一變,大意便有了天翻地覆之變。
且先不管他這個,這不過是末節,而根本在於,他以人心代天理,那真是沒有天理了,光是這點,便足以證明他之學說,全是歪理邪道矣!……」
邵伯溫趕緊提筆記下:
【蘇氏認為,內心的良知是人內心的道德標準和判斷對錯的依據,強調「致良知」。
呂先生則認為天理是作為一種客觀的精神存在,天理才是道德之根本……】
這一日,呂大臨一邊看一邊發出各種評論,邵伯溫將其一一記載了下來,並且在隨後將其整理了出來。
其餘太學生紛紛來借閱抄寫,而這本原本沒有名字的書,在傳播之中漸漸有了一個名字,叫《太學呂先生批蘇氏錄》。
這本書一經面世便十分受歡迎,先是在太學生裡引起了轟動,隨後又經太學生傳入民間,之後幾乎所有讀書人書案上亦是多了一本。
倒不是說民眾都愛從眾,當然這也是個正確的論斷,但這本書能夠流傳出去,是其內容的確是精彩。
蘇允的章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每一句都讓人耳目一新。
而呂大臨的品論皆是以理學角度來評,這時之理學,還不是後世之理學,其傳學範圍還沒有那麼廣,這些言論聽起來亦是新穎。
當然,邵伯溫的功勞也不小,若無他的文筆與總結能力,自不能讓這論述變得如此精彩。這本書的流行,雖然呂大臨將蘇允的言論批得一無是處,但卻吊足了讀者的胃口。
蘇允的言論雖然被批判,但如此令人耳目一新的言論,讓一些早就厭煩當下儒學的人看到了一片新天地,亦是引起了很大的討論熱潮。
可以說,這本書看似批判,但實際上起到了宣揚蘇允的唯物辯證主義心學的作用,蘇允的《四書章句集註》一書雖然還沒有面世,但已經是人人都知有一本驚世駭俗之書即將面世矣!
這股熱潮隨著春節與元宵的到來,在節日的狂歡之中,不僅沒有稍減熱度,反而因為大家的聚會增多,而被瘋狂討論。
在許多年後,許多人都記得,元豐五年這一年的春節元宵長假之中,關鍵詞便是「蘇允」「呂大臨」「四書章句集註」等等,而「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理」等等也被廣泛傳播。
而後,這本《太學呂先生批蘇氏錄》也被呈於趙頊的書案之上。
而與之放在一起的是一本厚厚的書冊,封面上寫著:四書章句集註。
蘇允從元豐四年八月下旬入崇文院,如今已經是元豐五年正月下旬,整整五個月的時間,四書章句集註終於有了一份初稿。
趙頊對照著《太學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