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與本傳的設定有衝突,那麼就當自設處理就好)
外骨骼,據說是從一些動物身上得到了靈感後發明的輔助裝置。主要作用是增強穿戴者的力量和耐力,同時提供一定的防護面積。
這玩意實際上早在第一次泰伯利亞戰爭前就已經被研製出來過幾種還算過得去的型號,比如說美國政府的“雷神錘”動力外骨骼裝甲。能夠在有效提升穿戴者力量和耐力的同時,甚至還能為穿戴者提供些許的戰場急救能力,避免在激烈交火的情況下穿戴者沒有時間停下來處理傷口最終導致死亡的情況。
至於無動力外骨骼也同樣發展出來了不少實用的型號,但是對比動力外骨骼來說,投入的資源還是少上不少的。(順帶一提,有些人認為第一次泰伯利亞戰爭期間就研製出來了的“狼獾”概念機也能被算作外骨骼裝甲,但是究竟算不算一直存在爭議。狼獾當作外骨骼來說太過巨大和笨重,但當成裝甲來說卻又過於小巧和脆弱)
在第一次泰伯利亞戰爭前和第一次泰伯利亞戰爭期間的外骨骼發展其實沒什麼好說的。因為外骨骼技術發展的黃金時期其實是在第一次與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期間,這段時間裡gdi軍費開支非常之大,同時頻發的各種衝突也使得讓外骨骼技術儘快結束實驗階段,轉入工業化生產階段有了必要。gdi迫切的需要提升步兵的單兵戰鬥力以及生存能力,好面對越來越複雜的戰場局勢。在需求迫切,投入巨大的情況下,軍用外骨骼技術迎來了井噴式發展,產量也是節節攀升。而在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期間,大多數gdi步兵除了全套的防護衣外還搭配了各式外骨骼裝甲,這使得常規情況下gdi步兵在與nod步兵交火時會佔據不小的優勢——前提是nod的隊伍裡沒有混半機器人。
話雖如此,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也暴露出來了gdi的主流外骨骼設計的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那就是泰礦防護性的問題:儘管gdi各種型號的外骨骼都設計生產了配套的防護服,但是出於機動性的要求,這些防護服防護能力十分有限,並不能支援穿戴者在泰礦暴露區高強度作戰,同時也不能支援穿戴者平安無事的穿過常見的泰伯利亞礦區。因為這些外骨骼和配套的防護服設計之初就不是用來防護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期間的泰伯利亞威脅的,只能說泰伯利亞在短短三十多年裡的進化速度完全超出了gdi科學家們的預料,當他們發現那些防護服無法在現在的泰伯利亞威脅下保護穿戴者時,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的苗頭卻已經點燃。在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的激烈衝突中,gdi科學家們缺乏足夠的時間與資源去重新設計一套可靠的外骨骼加防護服,只能讓部隊湊合著上了。
你可能會覺得這些gdi科學家很飯桶,確實有些飯桶(劃掉)但是讓我們來看一下他們外骨骼研製的歷程,你就稍許能夠理解他們了:
第一次泰伯利亞戰爭爆發於1997年,結束於1999年、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則爆發於2030年。兩次泰伯利亞戰爭只間隔了三十一年不到,這期間gdi經歷了大大小小的各種事情:處理nod殘黨(沒有處理乾淨)、研發新軍備、開始收編各個國家的基礎設施、戰後重建工作、離子風暴的出現、整編全球各國的軍隊、統一全球軍隊的裝備(也沒來得及完全完成就爆發了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只能說雖然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前gdi軍費投入確實不少,但是這期間要用到軍費的地方更不少……直到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十年前gdi才開始了工業化生產各式外骨骼以及配套的綜合防護服,並且下發給各級部隊……然後還沒用幾年呢,很快就報告說這玩意頂不住了。(第二次泰伯利亞的時間點前後是泰伯利亞高速變異進化的一個節點)就在準備找人投資源去改的時候,第二次泰伯利亞戰爭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