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言一出,原本和諧氣氛瞬間降至冰點。
胡商們面露不悅,傳教士們紛紛抗議。
林羽急忙上前制止,嚴正道:“兄臺此言差矣。大唐文化之強,在於包容與理解。若一味排斥,豈不違背大唐開放胸懷?”
但那儒家弟子卻梗著脖子,不肯罷休。
此時,人群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學者站出,他乃儒家學派泰斗,眾人皆對其敬重有加。
他緩緩道:“吾觀今日之會,深感文化交流之益。儒家雖為大唐正統,但亦不可閉目塞聽。外來文化如新風,可使大唐文化更繁茂。然吾亦理解此弟子之擔憂,畢竟傳統不可輕易丟棄。”
老學者之話如同一陣春風,吹散緊張氣氛。
眾人紛紛點頭,深表贊同。
林羽趁機提議,以今日之會為契機,成立文化交流常設機構,定期舉辦活動,使文化交流更有序深入。
眾人皆表支援,蘇瑤迅速安排人員籌備相關事宜。
幾日後,文化交流機構正式掛牌成立。
首場公開討論聚焦於大唐服飾文化與西域服飾風格融合。
會場內座無虛席,各方人士踴躍發言。
一位年輕裁縫展示其設計的融合大唐與西域特色服飾,既有大唐服飾端莊大氣,又有西域服飾獨特裝飾,引得眾人嘖嘖稱讚。
但也有傳統服飾工匠提出質疑,擔憂此融合會破壞大唐服飾傳統韻味。
雙方展開激烈討論,林羽和蘇瑤在旁傾聽,適時引導。
林羽道:“服飾文化亦如江河之水,需不斷吸納支流方能奔騰不息。融合非破壞,而是創新與傳承。”
蘇瑤亦表示:“可先小範圍嘗試,在保留大唐服飾精髓基礎上融入西域元素,若效果佳,再行推廣。”
眾人聽後,漸達共識。
但文化交流並非坦途。
隨著交流深入,建築風格融合又現新矛盾。
大唐傳統建築注重對稱與威嚴,而西域建築風格多有穹頂與尖塔,風格迥異。
一些工匠認為兩者難以融合,強行結合會不倫不類;
而另一些則躍躍欲試,欲打造全新建築樣式。
林羽和蘇瑤帶著工匠們實地考察長安城中各類建築,又研究西域建築圖紙與模型。
林羽提出:“可否於大唐宮殿建築附屬建築中嘗試引入西域元素,如小型穹頂亭閣作休憩之所,既能體現創新,又不破壞整體威嚴對稱。”
蘇瑤補充:“或者在西域風格建築中融入大唐建築雕刻工藝與色彩搭配,使其更具東方韻味。”
工匠們經反覆討論與試驗,終設計出幾款融合雙方特色建築方案,眾人見之眼前一亮。
就在文化交流漸入正軌之時,朝廷內部卻傳來反對之聲。
一些保守大臣認為林羽和蘇瑤過於推崇外來文化,有失大唐威嚴,甚至彈劾他們擾亂朝綱。
林羽和蘇瑤面臨巨大壓力,不得不進宮面聖,向皇帝解釋文化交流重要性與意義。
宮殿中,氣氛凝重。
林羽鎮定自若向皇帝闡述:“陛下,文化交流實乃大唐興盛關鍵。如今世界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吾大唐若固步自封,必將落後於時代。透過交流,大唐可吸收異域之長,補己之短,亦能將大唐文化遠播四方,彰顯國威。”
蘇瑤也呈上文化交流以來各項成果記錄,包括新的工藝技術、文化思想融合創新等。
皇帝沉思良久,終認可其做法,但要求他們於文化交流中更注重平衡與尺度,不可讓外來文化過度衝擊大唐根本。
林羽和蘇瑤領命而出,深知責任重大。
他們繼續於民間與朝廷間奔波,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