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了!”
星箭員工振臂高呼,歡呼聲更是響徹整個食堂大廳,大家臉上紛紛露出勝利的喜悅之情。
雷鳴鬆開申瑞瑾的手,在眾人注視下走到大廳中央,當即大聲宣佈:“晚上咱們星箭公司請客聚餐,慶祝咱們國家的嫦娥一號發射成功!到時候給你們發獎金,現金獎勵。”雷鳴豪爽地衝著員工們說道。
星箭員工們聞言歡呼聲就更大了,他們都覺得跟著總經理雷鳴幹勁十足,既滿足了個人榮譽感的追求,又得到了豐厚的待遇回報。
雷鳴知道,星箭公司走到這一步不容易,而咱們的嫦娥一號能順利發射也經歷了長達10年的努力。
回顧嫦娥探月的歷史,我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早在1994年就進行了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那就是嫦娥一號衛星繞月計劃。
航天科學家們在1996年完成了探月衛星的技術方案研究,1998年完成了衛星關鍵技術研究,以後又開展了深化論證工作。經過10年的醞釀,最終確定我國整個探月工程分為“繞”、“落”、“回”三個階段。
第一期繞月工程是在2007年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對月球表面環境、地貌、地形、地質構造與物理場進行探測。
第二期工程計劃時間定為2007年至2010年,目標是研製和發射航天器,以軟著陸的方式降落在月球上進行探測。具體方案是用安全降落在月面上的巡視車、自動機器人探測著陸區岩石與礦物成分,測定著陸點的熱流和周圍環境,進行高解析度攝影和月岩的現場探測或取樣分析,為以後建立月球基地的選址提供月面的化學與物理引數。
第三期工程計劃時間定在2011至2020年,目標是月面巡視勘察與取樣返回。其中前期主要是研製和發射嫦娥一號新型軟著陸月球巡視車,對著陸區進行巡視勘察。後期即2015年以後,研製和發射小型取樣返回艙、月表鑽巖機、月表取樣器、機器人操作臂等,採集關鍵性樣品返回地球,對著陸區進行考察,為下一步載人登月探測、建立月球前哨站的選址提供資料資料。此段工程的結束將使我國航天技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
2004年11月19日“嫦娥一號”開始初樣研製,“嫦娥工程”進入實施階段。
那時候剛剛完成“神舟五號”飛船的特種玻璃配套專案的星箭公司經歷過一場嚴重的熱帶風暴“海馬”的侵襲,星箭眾人在雷鳴的帶領下搶險救災,在災後更是奮勇直追完成了“神舟六號”飛船的特種玻璃配套專案。時光如梭,一晃三年過去,如今嫦娥一號衛星都已經開始探測月球。
“嫦娥一號”衛星定義是一顆繞月探測衛星,主要用於獲取月球表面三維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關物質元素的分佈特點、探測月壤厚度、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等。初期階段,將有電性星和結構星這兩顆初樣衛星來承擔衛星測試工作。
電性星的試驗主要是用於一些帶有電子效能的裝置的綜合測試,結構星的試驗主要是要考核結構設計的合理性,和整星上溫度控制設計的合理性。
這兩顆初樣星的結構製造在2004年底就已經開始整星測試,2005年初,在這個基礎上,再進行正樣衛星,也就是最終要實現發射的衛星的研製。
2005年,這一年星箭公司的抗輻照玻璃蓋片正式跟著“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飛往太空,星箭全體員工也是圍在電視機前觀看發射直播。
而嫦娥一號衛星的整個初樣測試階段也持續到2005年6月份,隨後進入衛星正樣星的研製階段。此外,承擔衛星發射任務的長征三號甲火箭已經投入生產,為了保證完成月球探測工程任務,科研人員對長三甲火箭進行了41項提高可靠性的設計。
嫦娥一號衛星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