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一晚上過後,我們就全部人搬去了叫蛇蠍村這裡。”
剛來的時候,看見村子裡沒有什麼人來來往往,這場景也是奇怪得很。後來聽房東他們說,才知道他們是因為剛剛好趕上這邊每年農曆三月的第一個屬龍日,這是楚雄彝族一年一度的傳統祈雨節,彝語稱為“門捏底”。
季春三月,正是一年中天干少雨的時節,彝族群眾擔心四月間小秧栽不下去,就以村落或家族為單位,相約成群,在畢摩的主持下,選擇寨子附近最高的一座山,到山頂祭天求雨。
彝族人都覺得,祭天求雨的山越高,就離行雨的天龍越近,求雨也就更加靈驗。祭天求雨儀式是在村寨附近最高的山頂進行,選一棵大樹作“龍樹”,在龍樹下襬設祭壇,在祭壇上鋪墊青松毛,擺上酒、茶、米、肉等祭品,點起清香,殺雞宰羊,敬奉“天龍”。
祭祀儀式開始,畢摩要在參祭人員中選出一個強壯的小夥子,讓他抹成大黑臉,裝扮成“龍王爺”的模樣。龍王爺腰間挎著一個盛滿水的大葫蘆,攀上龍樹,在畢摩念“求雨經”時向下潑灑“雨水”。其它參祭人員跪在祭壇前,默默地念著祈雨的話語。畢摩手搖沖天鈴,身披法衣,頭戴法帽,施展法事,邊跳邊念“求雨經”。唸完一段經,龍王爺就向地面灑些“雨水”。然後問樹上求雨的人,雨下得如何?求雨眾人答:“雨水太少,莊稼長不起來,請龍王爺多行點雨”。畢摩又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又從樹上多灑些“雨水”,再問如何?求雨眾人答:“雨下得太多,莊稼受澇,難有好收成”。畢摩最後再念一段“求雨經”,龍王爺才均勻地降下雨水。
祈雨祭祀完畢,大家開始吃祭餐,吃完祭餐,眾人就啟程回家。在回家的路上,畢摩手持法器在前邊引路,年輕小夥子們則臨時扎一乘轎子,把黑臉“龍王”抬回家。一路上畢摩吟唱“魯更恰”,他們認為這樣做了,就能把“真龍\"接回家,來年就能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彝族古老的祈雨節,世代相傳延續至今,表達了彝族人民期盼風調雨順,五穀豐收的樸實心願。
我那個時候也去湊熱鬧看了一下,也是挺有趣的,都是為了未來的風調雨順。我們那邊是直接去一些龍王廟祈求的,大概全部人都會去的,不過就是我家都是阿公去的。一般我們來之前都做一些準備,在這些老鄉們面前,要尊重他們的文化什麼的。
“後來我們便住了下來,因為我們住的地方比較偏遠,在山裡,一般晚上沒有什麼人來,我們都是晚上做事情,白天睡覺的。”
開始的時候,餘支鍋帶著我去踩點,看那個堆土在哪裡。支鍋知道這些,所以也教了一些給我,教我怎麼看。一般像這些高山突然有一個小土包凸起來,就知道有問題了。我們去看的時候,發現有一點凸了起來,餘支鍋拿起一把土看了看,就回去了,沒說什麼,我也不懂。後面開始是大哥去下土,看需要挖多深,也不深,只不過挖這個需要幾天時間,挖這個斜盜洞。到了半夜三更的時候,我就帶著土走到一些荒廢山塘或者一些水比較大的河流去散土。那時候也奇怪,自己竟然也不怕,敢一個人去。餘支鍋說過我比較大眾臉,沒有什麼人能記得我的臉,所以去到哪裡都讓人感覺陌生又熟悉,讓人覺得認識又好像不認識。慢慢地,開始挖的越來越多了,我散土已經散了不知道多少土了。一天一晚上,終於挖到了,大哥和二哥下土的時候,一鏟子翹了一下,餘支鍋在旁邊聽見,就用對講機問道:老大怎麼樣了,大丁怎麼樣了。
大哥過了一會兒後就說支鍋“到地了”,意思就是找到了墓道了。挖了那麼久,沒有挖錯地方,一下就到地了。然後餘支鍋特別沉穩地叫老大老二上來先,因為開了一個口,看見裡面氧氣不足,就讓它放一天,明天再下。
“然後看見大哥二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