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了閩南地區。鴉片戰爭後,廈門被迫開放為通商口岸,西方的商品、資本和文化大量湧入。西方的工業產品如紡織品、機械、化工產品等憑藉其先進的生產技術和低廉的價格,衝擊了閩南傳統的手工業市場。許多傳統手工作坊因無法與之競爭而倒閉,大量手工業者失業。同時,西方的文化觀念、教育制度、宗教信仰等也對閩南社會產生了強烈的衝擊。在教育方面,西方傳教士在閩南地區創辦了許多教會學校,這些學校採用西方的教育模式和課程設定,培養了一批具有現代知識和國際視野的人才。在宗教方面,基督教在閩南地區得到了廣泛傳播,一些閩南人開始接受基督教信仰,教堂在城市和鄉村中逐漸增多。
面對西方列強的侵略和社會的巨大變革,閩南人民也開始了覺醒和抗爭。一些有識之士積極倡導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文化,開展洋務運動和維新變法運動。他們創辦近代企業,如輪船公司、機械廠、火柴廠等,試圖透過引進西方的工業技術來振興閩南地區的經濟。在文化領域,提倡新學,改革傳統教育制度,創辦新式學堂,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人才。同時,閩南地區也湧現出了一批愛國志士和革命先烈,他們積極參與反侵略鬥爭和民主革命運動,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奮鬥。例如,在甲午戰爭和抗日戰爭期間,許多閩南子弟投身軍旅,奔赴前線抗擊外敵入侵,為保衛祖國的領土和主權做出了巨大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閩南地區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閩南地區積極響應國家號召,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合作化運動和工業化建設。在農業方面,組織農民成立農業合作社,實行集體生產和統一經營,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和生產工具,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改善了農田灌溉條件,保障了農業生產的穩定發展。在工業方面,建立了一批國有工廠和集體企業,涉及機械製造、化工、電子、紡織等多個行業。這些企業為閩南地區的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培養了大批產業工人和技術人才。同時,在教育、醫療、文化等社會事業方面也取得了顯著成就。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質;建立了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改善了人民的健康狀況;大力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傳承和弘揚閩南優秀傳統文化,創作了一批具有時代特色的文藝作品。
改革開放以來,閩南地區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再次實現了深刻的社會轉型。經濟體制改革的春風吹遍閩南大地,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了快速發展。鄉鎮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些企業以其靈活的經營機制和適應市場需求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上佔據了一席之地。閩南地區的鄉鎮企業涵蓋了服裝、鞋業、食品、建材等多個行業,其中泉州的鞋業和服裝業發展尤為迅速,形成了產業叢集效應,成為全國知名的鞋業和服裝生產基地。在城市,國有企業改革逐步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增強了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同時,閩南地區積極利用外資,開展對外貿易,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入駐。廈門經濟特區的設立,成為閩南地區對外開放的視窗和平臺。廈門憑藉其優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優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了眾多跨國公司前來投資興業。在電子資訊、機械製造、金融服務等領域,與國外企業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促進了產業結構的升級和最佳化。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閩南地區的城市化程序不斷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基礎設施建設日益完善。廈門、泉州等城市的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交通網路四通八達,高速公路、鐵路、航空等交通方式一應俱全,大大縮短了閩南地區與國內外其他地區的時空距離。城市的商業中心、購物中心、娛樂場所等不斷湧現,滿足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時,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