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間發展劇情的過程壓抑至極,妓女,女學生,老外,士兵在屠城之難中極力求生,很多觀眾在臺下臉色鐵青,極少數啜泣起來,這不是一部把傷口撕開來看的煽情片,國師時時刻刻都很控制情緒,他的焦點始終放在十來個女人身上,她們的轉變是電影的最大線索。
拍了金陵這件事情的,最近的導演有兩個,國師,還有陸釧,以《辛德勒名單》為例,反應民族災難的電影但凡是打動人心觸及靈魂,便能震驚影壇,成為該民族的一張名片,拍這種電影應該揹負著巨大無比的壓力,因為史實和先輩時時刻刻在叩問導演折磨導演,而導演依舊需要作出最恰當的鏡頭詮釋和取捨,他們首先要冒著血淋淋的傷口正視歷史。
陸釧拍《金陵》之前找了斯皮爾伯格,詢問他當年拍攝《辛德勒名單》的經過,而斯皮爾伯格在瞭解他想法之後,直截了當的告訴他:你還太年輕,這個命題太宏大,你還沒有到這個年紀拍這個電影。
陸釧被掃了興,但他還是拍了,然後拍了個全是慘烈鏡頭卻全然不能打動人心的電影,他的片子根本對不起金陵這個名字,東施效顰,不知天高地厚,他褻瀆了這個名字,這沙比毫無比數,他可以拍其他電影瞎嗨,但他不該拿這種題材開刀。
,!
國師相對剋制,電影的最後結局是日軍強徵女學生去慶功會為日軍表演節目,凶多吉少,女學生們準備以死明志,而平日裡被視為下賤的風塵女子,代替教堂裡的女學生,赴死亡之約,女學生們透過卡車成功逃走了,孟玉娟在卡車上露出眼睛,茫然的看著世界:“我都不知道那些秦淮河女人,最後的結局。”
事實上原著的結局殘酷的多:十三衩們一個當場被殺,11個女人在被享用後被髮送到慰安所,相繼逃亡時被擊斃、染病、自殺,獨獨活下來了一個玉墨(妮妮),已經毀容,在金陵戰後審判會上,以唯一倖存者的身份,證實日軍如何分享她和另外12個“女學生“。
為什麼國師不拍這些,因為用力過猛,該斷則斷。
後世這部電影評價並不高,高期待下對國師尤其吹毛求疵,不爽就是一星滾粗,這些年評分總算上來了,也有人說感慨“這片子不錯”。
什麼讓觀眾毫不猶豫的給了一分,當然不會是電影技巧,而是有噁心人的情節,且不止一處,好萊塢巨星,臨別前莫名其妙一炮,些許是國師對於商業化的妥協,或是進軍好萊塢的無奈,也有說是為了捧張偉評手下演員妮妮,總之,這讓電影藝術價值驟降,一鍋本來還算地道的海鮮湯混了耗子屎。
電影結束,觀眾照例起身鼓掌,來捧場的林平之同樣隨大流,凱哥面色凝重看林平之,似有話要說,他有自己的判斷,林平之攤開手,臉上掛著笑。
這個笑容和簽名的時候一模一樣。
凱哥明白了,心有所觸的嘆了聲。
:()顏值就是正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