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鳳見形勢對自己不利,派遣使者找到鮮于仲通,認罪求和。
鮮于仲通自然不會答應,繼續進軍,一路殺到南詔國都城——太和城。
在此關鍵時刻,閣邏鳳只能向隔壁吐蕃求援,在吐蕃軍隊支援下,於西洱河畔大敗鮮于仲通。
大唐軍隊傷亡慘重,八萬大軍超過六萬戰死沙場,倉皇撤離。
第二年(752年),吐蕃冊封閣邏鳳為贊普鍾,意思是南詔國和吐蕃成為兄弟聯盟,雙方是兄弟國。
大唐讓你跪下,吐蕃讓你站起來,大家是地位平等的好兄弟。
公元754年,大唐再次出兵攻打南詔國。
劍南留後李宓,率兵七萬進軍南詔。
這次劇情與上次相仿,同樣是一路打到南詔國都城大和城,進行最終決戰。
最終,李宓不敵南詔、吐蕃聯盟,全軍覆沒。
領軍將領李宓,投洱海殉國,南詔國和大唐第二番天寶之戰再次以南詔國勝利告終。
雖然南詔國獲勝,但閣邏鳳在2次戰爭中,醒悟過來。
如果沒有吐蕃的幫助,南詔國難以抵擋大唐軍隊進攻。
於是,閣邏鳳在太和城中立【南詔德化碑】,表示背叛大唐是不得已,如果以後被大唐攻破都城,帶領大唐將領前往南詔德化碑,證明南詔國心向大唐。
可惜,事情到了這一步,已經無法挽回。
大唐統治者,無法接受南詔國跟吐蕃穿一條褲子。
公元779年,唐德宗派遣大將李晟、曲環率北方兵數千,聯合滇省軍隊,大破吐蕃、南詔聯軍。
大唐軍隊一路追擊,雙方在大渡河展開數番激戰,最終南詔、吐蕃聯軍戰敗,損失超過十萬人。
戰敗後,吐蕃擔心大唐將矛頭對準自己,立即從南詔撤離,拋棄曾經的“好兄弟”。
吐蕃改封南詔王閣邏鳳為【日東王】,取消“兄弟聯盟”這種說法,對外宣稱雙方屬於君臣關係。
吐蕃這番騷操作,無疑將戰敗的南詔推向火坑,獨自面對大唐怒火。
閣邏鳳心灰意冷,將南詔王位傳給孫子【異牟尋】,退出歷史舞臺。
退位後,閣邏鳳來到父親墓中,找到當初皮邏閣留下的記事金箔。
將皮邏閣死後之事,一五一十的記錄到金箔紙上。
寫到最後,閣邏鳳自認有愧皮邏閣遺囑,導致南詔國連番征戰,死傷慘重,被大唐攻破國門。
最終,閣邏鳳將記事金箔撕碎,僅剩一地金箔碎屑。
(南詔王名字,會繼承上一位南詔王名字中最後一個字,如:細奴邏-邏盛-盛邏皮-皮邏閣-閣羅鳳-鳳伽異-異牟尋)
:()翡翠天眼:開局萬倍撿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