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雖然是慶曆四年,但這篇文章卻是慶曆六年寫的。
慶曆新政失敗後,范仲淹先是去河東,兩年後又去鄧州,在那裡,他寫下了留傳後世的岳陽樓記。
當年,陳讓就因為背誦這篇課文還被留過堂,所以印象是非常的深刻。
現在,他要是把這篇文章當著呼延慶的面背誦出來,不知道呼延慶那烏漆麻黑的鋼鞭會不會落得自己的頭上,把自己當妖孽給錘了。
都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看眼前這個陳讓,小小年紀竟然知道朝堂之事,對陳讓這個讀書人的身份,呼延慶已深信不疑。
至於他說的那個陳子昂,是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人,已經不重要了,終宋一朝,冗兵極其嚴重,吃空晌的人有很多……很多……他要是隨便說個名字,也只能由著他去了。
呼延慶原本是騎著馬的,見陳讓揹著小姑娘實在有些吃力,覺得自己騎在馬上又好像有些不妥,當年曹大將軍在見沒有功名的讀書人時,都要正衣冠的。
自己不過是軍中一個小小的武義郎,還是不要壞掉這個風氣為好,當即翻身下馬,跟在陳讓的身後,讓出半步的位置,以示自己對他的尊重。
當陳讓看到呼延慶的表現後,不禁暗暗地嘆息一聲,這大宋王朝,還真的是成也文人,敗也文人呀。
大宋王朝,重文輕武,與士共天下,靖康之前,還沒有殺讀書人的先例,這個他是知道的,只是,像眼前這般重視,還是超出他的想象。
陳讓是大學生沒錯,但卻是擴招後的大學生,早就沒有以前那種眾星捧月的感覺了,他是真的沒有想到,那種對讀書人的尊重,他還能在千年前的大宋邊陲享受到。
原州城外,是有護城河的,說是河,好像也不對,因為河裡沒有水,嚴格來說只是一個乾涸的水溝。
西北本來就不是一個多雨的地方。
儘管河裡沒有水,但要進城,還是得經過吊橋,城門外,原本是聚集著很多難民的,呼延慶過來的時候,早有兵丁上前,將他們趕到兩邊去了。
就這樣,呼延慶進城了,陳讓兩兄妹也進城了。
而那些守在城外的難民,在呼延慶他們進城之後,又呼拉一聲回到原位,原來是什麼姿式,現在仍舊保留著原先的姿式在那兒守著。
也許是原來的姿式省力些,陳讓也沒有去細究,就這樣揹著小妹默默地走在軍隊的前面。
城牆隔著,城門關著,兵丁守著……
總體來說,城內的氣氛還是不錯的,歌舞生平雖然談不上,但該有的秩序還是有的,老百姓也沒有像城外那般驚慌失措。
看上去,就像就是兩個世界。
或許,這原本就是兩個世界。
“呼延將軍……不好意思哈……你看我家小妹餓得都快暈過去了……你看能不能借我幾個銅錢……如果再不給她東西吃,我怕她撐不住……”
進城之後,在路過一個麵包店的時候,陳讓停住腳步,他可以捱餓,但小妹實在是不敢再餓了……
呼延慶點點頭,借錢是不可能借錢的,這輩子都不可能借錢給他們的,但給他們買點吃的,也是可以的。
想到這裡,當即對著身邊的親兵使個眼色,那親兵見狀,趕緊過去,用五枚銅錢,換來兩個羊肉包子一碗羊骨湯,一併交給呼延慶。
呼延慶接過之後,轉手就遞給陳讓,“小兄弟,你我相遇,也算有緣,以後就不要叫我呼延將軍了……我一個從義郎,也擔不起將軍這個稱呼,你還是叫我呼延哥哥吧……”
陳讓點點頭,也沒有跟他客氣,當然,人都快餓死了,就算說兩句客氣話,那也是廢話,陳讓一向都不喜歡說廢話,但對呼延慶的這份恩情,他算是記下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