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陽首府內,一代新人換舊人。
李信端坐首位,一身黑紋戎裝,內襯猛虎山紋,威嚴而霸氣。
此刻他意氣風發,目視殿內眾人,心中不由感慨萬千。
丁原南逃,主力盡覆,幷州境內,七郡百城,再無對手。
加上張懿那位刺史大人,和幷州府衙內的文武高層,在旁輔助效勞。
可以說,此刻幷州這二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已然被李信納入懷。
朝廷對於幷州易主之事,縱是懷有憤怒和不滿,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甚至為了大局考慮,還要退讓妥協,再封李信為高官厚祿,做為安撫。
如今幷州全境幾乎拿下,區區上黨孤軍,不用李信親自動手,黃紹等人回軍順勢可下。
而對其它郡縣,為了穩住人心,李信更是效仿高祖,與幷州世家百官約法五章。
五章約法:殺人者死,傷人者罪,盜竊者罰,私財不侵,秋毫不犯…
為了安撫各地地頭蛇,夏軍在秉持原則不變的基礎上,給各地縣級以上官員虛加一級,並且俸祿加倍。
具體施為如下:凡幷州文武官員,率先以城池地方投順者,論功大小各升一級,抗命不服者,本身受戮,妻女為俘…
倘有官員悔悟前非,自投軍前,當釋其前罪,與幷州諸官,一體優待…
其下大小吏侍,早知改過歸誠,亦論功次大小,仍與祿養。
檄到之處,民人無得驚惶,農商照常安業,特茲曉諭,鹹使聞知…
各郡已經歸順者,即責成撫按問民疾苦,興利除害,速圖善後之策。
未歸順者,先以文告再三曉諭,果有不服,加以師旅,即刻攻伐,以平定安集為先…
總的來說就是維持幷州原狀,各地官員以前幹什麼現在還幹什麼,並且夏軍為了籠絡人心,還給各地主官升職加薪。
是的,沒有看錯,現在的賊軍已經不能在叫賊了,因為他們有了根基和地盤,且受了正統冊封,正式轉為了官身。
可以叫官軍,可以叫漢軍,也可以叫夏軍,亦或者叫李軍,甚至幷州軍都可以。
但是真的不能在叫賊軍了,他們不但有了受封的官身,還有了幷州偌大的穩固地盤,不再是四處流竄之戝,身份自有改變。
至於為何稱夏軍,自然是因為幷州地界為古夏故地,法理統治區域亦在晉南豫西,及伊洛流域。
古夏治下疆域極廣,方圓數千裡,東盡黃河,西至玉門,南界蕭關,北控大漠,幅員遼闊…
李信亦有稱制建國之心,但現在大漢這個天朝正統尚存,他亦要為自己找一個,具有法理基礎的源頭。
而中原第一個天朝,便是古夏舊統,雖然說李信現在未必就要自立,但該有的提前準備總是好的,到時稱王建國水到渠成…
至於朝廷給的官職軍職,和各種封賞好處,李信亦欣然接納。
不管怎麼說,大漢畢竟在神州這片土地上統治了四百多年,天朝正統深入人心。
且以正統的身份,賞官封銜自有妙用,李信亦可憑此便利,慷他人之慨,虛空畫餅,穩住幷州官僚人心。
至於頑抗不服者,先告示三遍,若冥頑不靈則興兵攻伐,所在官員全族老幼皆株連連其罪。
幷州主力大軍,都被李信消滅的差不多了,而丁原又帶著所剩不多的力量,南下跑路。
各郡縣敢於頑抗的,李信麾下將領們的屠刀,自然不會客氣。
一番就折騰下來,也算初步穩定了秩序,再加上之前當街斬兵立威,正了軍紀之後,也讓幷州各世大族及百姓知道了夏軍的態度。
雖然這在很多人看來,夏軍不過是在用人命作秀罷了,但也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