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雖然在位期間,有很多錯誤的舉措:比如,重用西域商人,實行報稅制。拒絕漢化等等。
可是,這也不全是忽必烈的問題。
前面說了,生產力決定上層建築。古代華夏由於地大物博,物產豐富,可以繁衍大量的人口。
同時,他們從事農耕,固定再某片土地上。有了人口基數和生產基礎,就可以實行嚴格的編戶齊民。
在生產力低下的封建時代,國家的動員能力有限。
編戶齊民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呼叫民力物力,封建君王才有向外擴張的實力。
劉邦攻入咸陽之後,其他將領都在收羅金銀珠寶,只有蕭何派人把田畝、戶口冊保護起來。
因為,蕭何知道,這是漢王調動人力,物力的依據。
春期戰國時期,動輒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大決戰都是在編戶齊民的基礎上的。
長平之戰趙國出兵四十萬,秦國出兵六十萬,秦滅楚也是出兵六十萬。這再其他國家是很難想象的。
可是,戰國時期,兩個諸侯卻可以輕易拿出。
向外擴張之後,就可以掌握更多的人口和資源。
這就陷入一個良性循壞,每個統治者,都有強大的動力和實力,去征服其他的國家。
中央集權,編戶齊民,才讓我國能長時間保持統一。
西方不一樣,他們沒有那麼大的耕地。要麼土地貧瘠,要麼日照不足,要麼沒有足夠的水源。
他們不能以種植業為生,更多的依靠畜牧業。
由於能量遞減,靠吃動物為主的西方人,人口稀少,還要隨著水草遷徙。這樣的話,西方社會就很少能編戶齊民。
不能編戶齊民,君主手中的人力物力,就有限,就沒有形成向我國一樣的集權國家。
不能編戶齊民,國家的執行也需要錢財,唯一的辦法就是再重要地帶,設定管卡收費。
為了節省成本,最後乾脆就把稅收給承包出去。
包稅制,在西方是一種相對成熟的稅收制度。
因為蒙古人相對漢人,人口太少。和清朝皇帝一樣,忽必烈對漢人有戒心。他不管全盤漢化,同時元朝疆域廣大,讓忽必烈可以看到另外一種管理方式。
由於一年只遷徙一次,包稅制在西方收的相對不容易,通常一兩年交一次稅。漢人卻固定在土地上,就像是地理的韭菜,倫理說可以無節制的收割。
忽必烈沒有朱元璋那麼狹隘自私,把國家當成私產。
他心胸寬廣,無論是對待弟弟阿里不哥,還是南宋降臣都很寬容,沒有清朝那麼多的大屠殺。
更重要的是,在開疆拓土這一方面不遺餘力。元朝不僅是我國曆朝歷代中,陸地疆域最大的朝代,還首次把青藏高原納入華夏的版圖。
這裡不僅僅是中華水塔,還是防禦三哥的制高點。
有了世界屋脊,印軍就要仰視我們,我們只要五個師,就可以實現對三哥的戰略威懾。相反,三哥卻在我們的俯視之下,可以說處處都是漏洞。
對於包稅制,忽必烈只是一次嘗試,華夏族經歷了無數次的經驗教訓,才有了現在的偉大復興。即便忽必烈錯了,我們也不要過度的苛責。
朱元璋不一樣,他自從當了皇帝之後,就捉摸著怎麼把大明江山拴在朱家的褲腰帶上。他分封諸王說是為了鞏固大明也就算了,還無限制的包庇他的兒子。”
這時候,朱元璋的兒媳婦常小娥穿著一身粉色旗袍,端著一盒櫻桃走了過來。
櫻桃鮮紅鮮紅的,剛洗完晶瑩剔透,卻比不上常小娥一半的風采。
常小娥穿著旗袍,走路的時候,一扭一扭的,別說讓直播間這些佬色胚一個個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