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這違背佛法,但卻難以自制,不知如何是好?”
阿明沉思片刻,說道:“師弟,嗔怒之心源於我們對事物的執著與期望。當事情不如我們所願時,我們便會產生不滿與憤怒。這就如同我們之前對‘空性’的誤解,若能以‘空性’的智慧看待一切,明白事物皆無自性,無常變化,那麼我們就不會過於執著於自己的想法與期望,嗔怒之心自然會減少。”
另一位同修接著說:“我在誦經時,常常難以集中注意力,思緒紛飛,這是否是我修行不夠精進的表現呢?”阿明回答道:“師兄,修行並非一蹴而就之事。誦經時思緒紛飛,是我們內心雜念未淨的表現。我們可以在誦經前,先靜坐片刻,觀照自己的內心,將雜念一一放下。同時,在誦經過程中,若發現思緒飄走,不要過於懊惱,輕輕地將注意力拉回來即可。這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透過不斷地訓練,我們的專注力會逐漸提高。”
在這樣的交流聚會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分享著自己在修行中的困惑與感悟。有時會因為觀點的不同而產生激烈的討論,但正是這些討論,讓大家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相互學習,相互鼓勵。
在一次關於“慈悲與智慧”的討論中,一位同修認為,慈悲應放在首位,因為沒有慈悲之心,智慧便可能被誤用。而另一位同修則覺得,智慧是慈悲的前提,若沒有智慧,所謂的慈悲可能會變成盲目行善。阿明聽著他們的爭論,說道:“二位師兄的觀點都有其道理。在菩薩道中,慈悲與智慧猶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真正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之上的,它不是簡單的同情與憐憫,而是能夠洞察眾生的苦難根源,並以智慧的方式去幫助他們解脫。而智慧若無慈悲的引導,也可能會變得冷漠與空洞。我們在修行中,應努力平衡二者的關係,共同成長。”
隨著這些修行交流聚會的持續開展,阿明與同修們之間的情誼愈發深厚,他們在修行之路上不再孤單。每一次的交流都像是在彼此的心靈上點亮了一盞明燈,驅散了迷茫與困惑。阿明也深刻地體會到,在修行的大家庭中,師友的陪伴與啟發是不可或缺的力量源泉。他們如同星辰,在這浩瀚的修行蒼穹中,相互輝映,共同照亮著通往覺悟的道路,也讓阿明在《瑜伽師地論》十七地的修證之路上,更加堅定地前行,一步一步地向著更高的修行境界邁進,將修行中的境、行、果在這互動與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深化與拓展。
:()穿越成無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