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
戰國時期,風雲變幻,諸侯紛爭不斷,各國為了自身的利益和生存,紛紛招攬賢才,養士之風盛行。趙國在趙惠文王的統治下,國力較為強盛,文有藺相如、平原君趙勝等賢能之士,武有廉頗等英勇將領,在諸侯中也佔據著一席之地。
平原君趙勝,是趙國的一位重要公子,他禮賢下士,門下食客眾多,號稱有門客三千。這些門客各具才能,有擅長智謀的謀士,有武藝高強的勇士,有能言善辯的辯士,他們在平原君的門下,或為其出謀劃策,或為其排憂解難,或為其奔走效勞。平原君也憑藉著這些門客的輔佐,在趙國的政治舞臺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公元前 257 年,秦國派大軍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秦軍來勢洶洶,兵強馬壯,趙國的形勢岌岌可危。趙王心急如焚,急忙召叢集臣商議對策。平原君趙勝作為趙國的重臣,自然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挽救國家危亡的重任。他深知,僅憑趙國的力量難以抵擋秦軍的進攻,必須向其他諸侯國求救。於是,平原君決定親自前往楚國,勸說楚王出兵救趙。
平原君深知此次出使楚國任務艱鉅,生死未卜,需要挑選一批有勇有謀、能言善辯的門客一同前往,以增加成功的機率。他在自己的三千門客中仔細挑選,最後選定了十九位門客。這些門客都是他認為在智謀、口才、勇氣等方面較為出眾的人才。
就在平原君準備出發之時,一位名叫毛遂的門客主動站了出來。毛遂在平原君門下已經三年有餘,但一直默默無聞,未曾得到平原君的重用。他看到平原君挑選門客前往楚國,而自己卻不在其中,心中十分不甘。於是,他毅然決然地走到平原君面前,自我推薦道:“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
平原君看著眼前這位自薦的門客,心中有些詫異。他對毛遂並不熟悉,也不知道他有何才能。於是,平原君問道:“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回答道:“三年於此矣。”平原君聽後,微微皺了皺眉頭,說道:“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平原君的意思是,一個有才能的人就像錐子放在口袋裡,錐尖很快就會露出來,而毛遂在他門下三年,卻從未有人稱讚過他,可見他並沒有什麼才能,所以還是留下來吧。
毛遂聽了平原君的話,並沒有氣餒。他鎮定自若地回答道:“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毛遂的意思是,自己之前沒有機會展示才華,就像錐子沒有被放入囊中一樣,如果能給他一個機會,他一定會脫穎而出,讓所有人都看到他的才能。
平原君被毛遂的自信和勇氣所打動,他心想,也許這位門客真的有不凡之處,不妨給他一個機會。於是,平原君同意了毛遂的請求,讓他一同前往楚國。就這樣,毛遂跟著平原君和其他十九位門客踏上了前往楚國的征程。
他們一路風餐露宿,日夜兼程,終於到達了楚國。平原君帶著門客們來到了楚國的朝堂之上,與楚王商議合縱抗秦之事。楚王深知秦國的強大,對於出兵救趙一事猶豫不決。他擔心如果得罪了秦國,楚國將會遭受秦國的報復。因此,無論平原君如何勸說,楚王總是含糊其辭,不肯明確表態。
雙方在朝堂上僵持不下,從清晨一直談到中午,仍然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的進展。平原君帶來的十九位門客在一旁看著,也都心急如焚,但卻不知道該如何打破僵局。
就在這時,毛遂挺身而出。他手按劍柄,大步流星地走上前去,對平原君說:“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毛遂的意思是,合縱抗秦是為了楚國的利益,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