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朝議作出的數日,大周的戰爭機器迅速運轉起來,如箭矢等消耗性兵器以最快速度送往邊關。
而後不久,又傳了北漢準備出兵的訊息,如今的大周似乎變得有些神經質起來,稍微有一點風吹草動都變得敏感無比。柴宗訓清楚的知道這種類似神經質的敏感,說到底來自於內心沒有安全感。
以前因為柴榮在,他不只是大周的戰神,更是萬千百姓的保護 傘,可是柴榮過逝之後,卻是暫時沒有人能充當這個角色。即使是趙匡胤也不行,雖然他竭力想替代柴榮扮演這個角色,但如今看來,似乎天效果並不是那麼理想。
柴宗訓更清楚,民間百姓出現這種不安的慌亂,某種程度上也是由於朝廷的混亂造成的。此刻的大周並沒有誰去核實過訊息的真假,只是透過邊關三個州刺史的八百里加急粗略判斷遼國是出兵十萬。
而緊著著傳出北漢出兵的訊息,更是人云亦云了,有人說北漢出兵三萬,亦有人說是五萬,便有謠傳者信誓旦旦的說道北漢出兵乃是十萬。北漢與遼國一邊出兵十萬,共計二十萬大軍,這次來者不善,除了一雪前恥之外,還打算一舉將大周滅國。
北漢出兵的訊息使得大周有些招架不及,雖然臨時派了些郡兵到北漢防線,但至於其他的支援卻是暫時無法到位。
趙匡胤手下的禁軍也快速完成了集結,為了應付這次危機,禁軍共出兵十五萬,民夫也徵集不下二十萬人。本來大周的財政就頗為吃緊,為了這次“生死存亡”的戰爭,大周可謂說是下足了血本,說是放血也不為過。
柴宗訓如同看鬧劇般看著這一切,不論此次大周投入多大,都和他的關係不大。因為柴宗訓清楚的知道,等趙匡胤行至陳橋發動兵變,再至黃袍加身帶兵折返回開封,皇帝這個位置就跟自己沒有關係了。
到底國庫之中有沒有錢,都不是他要考慮的問題了,而是該交給趙匡胤頭疼了。不過為了以策萬全,柴宗訓還是飛鴿傳書給鹽城之中的“稚子營”,叫精通刺探軍情之人,一路跟隨著趙匡胤的出征大軍,隨時注視著他們的動靜。
跟歷史之上的行進路線並無二致,得知再過兩日趙匡胤大軍便要行至進陳橋驛了,柴宗訓既是興奮又是激動。
陳橋驛!禁軍大營之中。不知何時,軍中傳出朝廷苛扣軍餉之事,而且傳得有鼻子有眼,如果王溥和範質在此聽到這個訊息,定然會氣得吐血,以邊關三州之事為前車之鑑,他們二人再笨,又如何會再蹈覆轍?
早在大軍出征之前,便掏空了國庫,足足給十五萬將軍發夠三個月的軍餉,而現在的出征的將士自然是一分都沒有領到。軍中還有謠言道,當今天子年幼,受小人蒙弊,那此所謂的“小人”不只貪墨此次出征之餉。而且即便將士們拼死征戰,回來也難以領功受賞,這還不算,將士戰死之後撫釁應得也未必到得了手。
這在禁軍中簡直是不可想象之事,自從柴榮整治禁軍之後,從來沒人敢苛扣禁軍軍餉,他們當然不會往趙匡胤身上想。而且謠言還說作為他們統領的趙匡胤曾在朝堂之上曾據理力爭,奈何小人得志,加之小符後與他親近,居然還將趙統領責斥了一頓。趙匡胤與小符後在朝堂之上有爭執,此事不假,可在有心人的編造之下,好像此事又成了另外一個版本。
夜色降臨,趙匡胤中軍大賬之中。
“如何?軍中將士死的反應如何?”趙匡胤問起趙光義。趙光義本來按理說應該在邊關的,可是如何出現在了此處?早在幾日之前,趙光義已是帶著幾個心腹之人,悄悄的出了邊關三州,趕來跟趙匡胤會合。
本來大事已定,趙匡胤之處未必用得著他,只是趙光義本人覺得,此等大事將來必定會被史書大書特書,豈能少得了他參與?而且趙光義心中還有一個念頭,在關鍵時刻幫了趙匡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