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變元年 十二月二十日
馬驍站在城牆上,厚實的防護服表面,落滿了白雪。
廣播裡播放著一首很老的歌謠,是關於長城的,他已經記不清自己是多少次聽到這首歌了。
早在北征鮮卑利亞時,東國就已經開始了長城防線的建設。
長城,東國的象徵之一。
很早以前,為了抵禦來自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威脅和彼此的攻伐,各個諸侯國都開始修建這種長條形防禦建築。
可人民後來慢慢發現,長城其實很難完全擋住北方的進攻,但到了朱家王朝,皇帝還是選擇不惜白銀和民力,在歷朝的基礎上,將長城修到了極限。
究其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在國家尚有威懾能力的前提下,修長城其實比打仗要更便宜一些。
成化年間,一個余姓的軍官計劃在河套地區修建一條一千七百多里的長城。
他給皇帝算了一筆賬,要對抗該地區的遊牧敵人,需要八萬人組成的軍隊,這樣的軍隊打一年仗,所需的糧草、武器、運力和軍餉加在一起,是多少呢?
答案是摺合白銀九百七十九萬兩,是國家各項財政收入的一半還多。
而修長城呢?餘軍官上報的預算是:“役陝西運糧民五萬,給食興工,期兩月事畢。”
算下來摺合白銀不過二十兩銀子,相比之下成本高低立見。
第二個原因是長城不僅具有軍事作用,還有限制走私的功能。
常言道:只要有利潤,總有人沒有底線。
這些商人們唯利是圖,只要遊牧民族給錢,不管是什麼東西都能走私出去,不斷地給敵人輸血。
可有了長城,就可以限制這種行為,斷絕草原上的部分補給。
對於災變時代的東國來說,長城也有著其巨大的戰略意義。
這個時代東國軍隊打仗的花費更大,以田中尉所在的旅為例,一個多小時就可以將災變前的施州縣一年的Gdp打光掉。
在災變時代裡的海拉生態蔓延下,資源會越來越稀缺,國家不可能永遠在外出擊打仗,資源和國力都經不起無度的消耗。
一條堅固的長城防線作為國防線的北方屏障,軍隊駐紮在防線裡比出擊作戰的消耗要小很多。
而且,有了長城的阻隔,喪屍無法從北到南對關內的百姓發起襲擊。
基於此項考慮,軍隊開始了對長城的修復和營造,各式火力點和現代稜堡在這道古老的城牆上迅速矗立了起來,成為一道現代的鋼鐵防線。
鮮卑利亞防線、草原堡壘群和長城防線,這是東國國防部精心打造的立體動態防禦系統。
三條線的軍隊為了熟悉彼此的陣地,這段時間時不時小規模地互相輪換。
沒多久,所有的軍隊都熟悉了三條線的硬體和防線之間的地理環境,可以迅速在三條線之間穿插。
這一片地區只有軍隊組成密密麻麻的“漁網”,沒有任何平民,喪屍之亂的源頭似乎被徹底截斷了。
“啊!好冷啊!團長,咱們今晚吃個火鍋怎麼樣?”
輪換到此的馬驍因為此前在北高麗的戰功,已是一名步兵班長,他很習慣長城地區的寒冷,但今天的冷過於超出極限了,他只感覺自己的手指關節都凍得發疼。
“你站外面不冷才怪,走走走,去稜堡裡坐坐,我之前申請了,裡面有暖氣。”
“算了,我還是在城牆上烤火吧,我的兵都還在站崗。”
田中尉搓著手,帶著笑容走向馬驍道:
“喲,當班長了還有官威了?我邀請你去吹暖氣都不去?”
馬驍烤著火,抬起頭看了田中尉一眼道:
“和兄弟們在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