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15年九月,徐州節度使蔣殷的反叛行動如同秋日裡的一場驚雷,震撼了整個朝廷。蔣殷憑藉徐州堅固的城池,公然抗拒朝廷的權威,不接受福王朱友璋的鎮守安排。面對這一緊急情況,末帝朱友貞果斷決策,派遣了經驗豐富的將領劉鄩與鄆州節度使牛存節,率領大軍前往徐州,誓要平息這場叛亂。
蔣殷深知自己孤軍奮戰難以持久,於是向淮南的吳國求援,希望藉助外力來抵抗朝廷的進攻。吳國大將朱瑾率軍響應,迅速向徐州進發,意圖與蔣殷聯手對抗朝廷大軍。然而,劉鄩卻以其卓越的軍事才能和敏銳的戰場洞察力,提前預判了朱瑾的行軍路線,並在關鍵時刻迎頭出擊,以雷霆萬鈞之勢擊敗了朱瑾的軍隊,為後續的攻城行動掃清了障礙。
貞明元年(公元915年)的春天,隨著冬日的嚴寒逐漸消退,徐州城下的戰鬥也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在劉鄩和牛存節的指揮下,朝廷大軍對徐州城展開了猛烈的攻勢。經過數月的激戰,徐州城的防線終於被攻破,蔣殷在絕望中選擇了全家自焚,以這種極端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反叛生涯。劉鄩在火海中找到了蔣殷的屍體,並割下其首級,作為勝利的象徵獻給了朝廷。朝廷為了表彰劉鄩的赫赫戰功,特加封他為檢校太尉,使其在朝中的地位更加顯赫。
然而,劉鄩的征程並未因此結束。同年三月,魏州節度使楊師厚的去世,再次為朝廷帶來了新的挑戰。魏州作為北方的軍事重鎮,其穩定與否直接關係到朝廷的安危。朝廷決定趁此機會,將相州(今河南安陽)和魏州分為兩鎮,以加強對該地區的控制。劉鄩再次被委以重任,率領大軍屯駐在南樂(今河南南樂)地區,以討伐王鎔為名,實際上是為了防範和應對可能出現的魏州叛亂。
果然不出所料,不久之後,魏州軍隊便發生了叛亂,他們囚禁了新任節度使賀德倫,並向太原(今山西太原)的晉國投降。這一變故使得朝廷的北方防線瞬間變得岌岌可危。六月時,晉王(李存勖)親自率領大軍進入魏州,意圖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勢力範圍。面對這一嚴峻挑戰,劉鄩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智慧。他率領一萬精兵從洹水(今河南安陽附近河流)出發,迅速移軍至魏縣(今河北魏縣),準備迎擊晉軍。
在魏縣,劉鄩巧妙地利用地形優勢,在河灣的草叢中設下了埋伏。當晉王前來偵察時,劉鄩突然發起進攻,大聲呼喊著衝向晉軍,將晉王團團圍住。雖然晉王憑藉著過人的武藝和部下的拼死保護,最終僥倖逃脫了劉鄩的圍攻,但劉鄩的軍隊卻在這場戰鬥中斬獲甚多,極大地挫傷了晉軍計程車氣。
同月,劉鄩又秘密率軍從黃澤(今山西長治附近)向西進發太原,意圖直接威脅晉國的腹地。臨行前,他深知晉軍可能會追擊自己,於是巧妙地用草人綁上旗幟放在驢背上,沿著城牆行走以迷惑敵人。這一計策果然奏效,晉軍被誤導了數日之後才發現真相。然而,當劉鄩的軍隊到達樂平(今山西昔陽)時,卻遭遇了連續的暴雨天氣。大雨如注,連綿不絕,使得軍隊無法繼續前進。面對這一突發情況,劉鄩果斷決定整頓隊伍返回原地,以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儘管樂平之行未能如願,但劉鄩並未因此氣餒。他深知魏州的臨清(今河北臨清)是儲存糧食的重要地點,對於軍隊的補給至關重要。於是,他計劃率軍佔領該地,以確保軍隊的糧草供應。然而,在前往臨清的途中,劉鄩卻遇到了從幽州(今北京)率兵前來的晉將周陽五。面對這一突如其來的挑戰,劉鄩迅速調整戰略,轉而攻佔貝州(今河北清河)。在貝州,他與晉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戰鬥。經過一番殊死搏鬥,劉鄩成功擊退了晉軍,並追擊了五十多里,最後駐紮在莘縣(今山東莘縣)。
在莘縣,劉鄩深知防禦的重要性。他立即組織士兵加固城牆、挖深護城河,以增強城池的防禦能力。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