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策,字少逸,他的故鄉在遙遠的敦煌,一個充滿歷史與傳奇色彩的地方。他的父親張同,在唐朝的官場上頗有聲名,一路仕途順暢,最終官至容管經略使,成為了朝廷中的一位重要官員。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成長,張策從小就展現出了超乎常人的聰明才智和對學問的濃厚興趣,尤其是對那些能夠抒發情感、描繪世界的詩詞歌賦,更是情有獨鍾。
在張策還年少的時候,家族居住在洛陽的敦化裡,那裡不僅風景宜人,更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一次,家人在挖掘甘泉井時,意外地發現了一隻古老的鼎。這隻鼎造型獨特,製作精良,鼎耳上還刻有篆書,上書:“魏黃初元年春二月,匠吉千”。這樣一件充滿歷史氣息的寶物,自然引起了張同的極大興趣,他將其視為珍寶,悉心收藏。
然而,就在全家人都沉浸在發現寶物的喜悅之中時,站在一旁的張策卻緩緩開口,提出了一個令人驚訝的觀點。他指出,根據歷史記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隨後改年號為延康。直到那年十月,文帝接受漢朝的禪讓,才正式啟用“黃初”作為新的年號。因此,所謂的“黃初元年春二月”在時間上是不存在的,這顯然是一個錯誤。張策的這一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震驚不已,包括他的父親張同。張同連忙派人取來《魏志》進行核對,結果證明張策所說的完全正確。這一事件,讓家族中的人對張策刮目相看,要知道,那時的他才僅僅十三歲。
張策不僅學識淵博,對佛教也有著深厚的感情和獨到的理解。他堅信因果報應,認為佛教能夠引領人們走向內心的平靜與超脫。因此,在還未成年之時,他便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剃髮為僧,遁入空門。他選擇在雍州的慈恩精廬修行,那裡環境清幽,是修行佛法的理想之地。張策在寺中表現出極高的志趣和修行境界,他的名聲也逐漸在僧侶和信眾中傳開。
然而,世事無常,唐朝廣明末年(公元880年左右),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打破了張策平靜的修行生活。大盜攻入京城,天下大亂。面對這樣的局勢,張策不得不放棄修行,恢復俗裝,奉侍父母逃難。他的這一舉動,得到了君子們的廣泛稱讚,認為他既盡了孝道,又展現了面對困境時的勇氣和擔當。
在逃難的過程中,張策經歷了無數的艱辛和磨難。然而,這些經歷並沒有讓他對仕途產生嚮往,反而更加堅定了他追求內心平靜和自由的決心。服喪期滿之後,他選擇隱居在郊外,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在那裡,他讀書寫字,吟詩作畫,享受著大自然的恩賜和內心的寧靜。這樣的生活,他過了十多年,直到後來被任命為廣文博士,才重新踏入仕途。
張策的才華和學識很快得到了朝廷的認可。王行瑜擔任邠州節度使時,特意徵召他為觀察支使,併兼任水曹員外郎,還賜給他緋色的官服以示恩寵。然而,好景不長,王行瑜後來反叛朝廷,太原節度使李克用奉詔討伐,王行瑜敗死,邠州也被平定。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張策展現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氣。他與婢女用轎子抬著親人,冒著嚴寒和危險,向南逃出邠州境界。當時邊境的寨子積雪深厚,他們的遭遇讓路人都感到同情和敬佩。
太祖聽說張策的英勇事蹟後,對他大加讚賞,並奏請任命他為鄭滑支使。不久,因家中喪事,張策離職守孝。喪期結束後,他再次被朝廷起用,擔任國子博士,後升任膳部員外郎。他的才華和勤勉得到了同僚和上級的一致好評。
天覆年間(公元901年至904年),張策的命運再次發生了轉折。他奉韓建之命,帶著書信和財物來拜見太祖。太祖見到他非常高興,親切地稱呼他為“張先生”,並立即奏請任命他為掌記,還賜給他金紫色的官服。這一系列的恩寵,讓張策在朝廷中的地位更加顯赫。
天佑初年(公元904年),太祖上表稱讚張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