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耗子,我們今天去看哪部電影。”
“不是說好了去看《眠冬》的嗎,這部電影口碑那麼好。”
戛納的一間咖啡店裡,兩個說著普通話的年輕人正討論著接下來要去看的電影,看這兩人的年紀,裝扮,很明顯是這邊的留學生。
“可是我聽說《我不是藥神》口碑也很好啊,而且這是國產電影。”
“國產電影有什麼好看的,就那稽核尺度,能拍出什麼震撼人心的電影,世界一片祥和,祖國無比強大,全是這類題材,都看膩了。”
“但是我聽說《眠冬》電影很沉悶,我怕我看不下去。”
“要不我們先去看《我不是藥神》吧!反正我們也要在這邊待幾天,明天再去看《眠冬》也可以啊!就當是支援國產電影嗎?”
“看《我不是藥神》啊!”叫耗子的男人臉上露出了為難的表情,不過看到朋友那期待的眼神,他也只能答應下來了。
“行吧,先看《我不是藥神》,這電影最好不爛,要是爛的話,我絕對會噴死他。”
這一幕發生在戛納的各個角落,展映第一天,《我不是藥神》拿到了無數觀眾,媒體的盛讚,不少媒體都開始報道這部電影。
…
這和華夏的政治正確無關,這是製藥公司和患者之間的權衡,更高的藥品價格=公司能獲得更高的利潤=更多的藥物研究=更好的藥物生產和舊的藥物價格下降,他的理論是自由市場的鏈條,然而,這就是理論只是理論的原因。
是的,當藥物與平均購買力相匹配時,我們最終將獲得藥品價格的市場平衡,但是,前後有多少人死亡,我們真的可以將生命和靈魂置於平衡之間嗎?
這是一部來自華夏的寫實電影,實際意義大於電影本身,生存中的死亡代表了電影主題,情感與法律之間的較量,這是一個持久而尖銳的話題。
“醫藥公司和患者之間的問題,這不只是出現在華夏,全球各地都在面臨著這樣的問題。”
“一部震撼人心的電影,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病,窮病。”
當然,也有一些負面的評價,蘇言看了下就沒看了。
沒有哪部電影能讓所有人喜歡,《我不是藥神》能在戛納拿到這麼多的好評,這已經足夠了。
戛納的的新聞有人負責實時轉載到國內。
所以,國外觀眾媒體對於《我不是藥神》的評價,國內的影迷第一時間就知道了。
“強烈期待電影的上映,我現在已經等不及了。”
“那麼多好評,這不會是一部純正的文藝片吧!我可不喜歡看文藝片。”
“只要有電影入圍戛納,那所有的評論都會是好評,國外媒體盛讚國產電影,無數影迷為之驚歎,年年都是這種報道,就不能換點新花樣嗎?”
“蘇言這部電影能在戛納電影節上拿獎嗎?別又是顆粒無收啊!”
“目標金棕櫚,衝,衝,衝。”
“快點上映啊,等不及了。”
國內的觀眾看的是熱鬧,但圈內人或多或少都知道點訊息,他們知道《我不是藥神》在戛納的評價確實很好。
“聽說劉毅已經聯絡了公關公司。”
海嶽影視,顧相明正和手下聊著蘇言的戛納行。
“對,聽說是因為評審團主席賈,史密斯對這部電影很看好,劉毅覺得有機會拿獎,就找了公關公司。”
“訊息靠譜嗎,賈,史密斯真的對這部電影很看好?”
顧相明有些好奇的問道。
手下回答,“聽到的傳聞是這樣,我估計很大可能是,從《我不是藥神》在戛納拿到的待遇來看,還有劉毅這人也是不見兔子不撒鷹的那種,如果不是看到機會,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