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一天,臨近的村子又來了戲班子,這次這位新媳婦的丈夫出遠門做買賣去啦,各家各戶都早早地吃過晚飯,趕往戲場子聽戲去了。,她還 不停地在家裡忙呵著。,又是唰鍋,又是洗碗,又是餵豬,只聽見臨村村頭不時傳來小鑼子和大鼓喧鬧的聲響,家裡的活還有一大堆;小兒子又在哭鬧著,她實在急壞了。,於是她便一手抱起在床頭睡覺的孩子,另一隻手拿起個小板凳,鎖好門,抄近路一路小跑趕去聽戲。到了戲場聽了一陣子;,就聽有小孩在哭鬧,她只當自己的小兒子也在哭呢,便急忙掏出奶頭子給孩子餵奶;,剛想放到小孩嘴裡,怎麼感到小孩子的嘴冰涼,她再仔細一瞧,哎喲;哎喲,這才發現自己懷裡抱的根本不是一個小孩,而是一個長長的大南瓜。這戲哪能再聽下去呢?啞巴吃糖圓心裡有數,這孩子肯定丟在南瓜地裡,這天氣熱的像蒸籠,孩子可遭了罪了,還不知哭成啥樣呢?她立即往回跑。
這位小大嫂怎麼會抱了個南瓜來聽戲呢?原來她在晚飯後聽到小鑼子、大鼓一響開;柳琴陣陣奏起,這個“戲”就把她的“魂”給勾拉到戲場子裡去啦。她慌里慌張抱起孩子抄近路走人家的南瓜地趕去聽戲。只顧趕路,忘記了腳下,一下子就被南瓜秧拌倒在地,又急忙爬起來抱起一個南瓜再跑,誰知抱錯啦。當她在戲場子裡發現自己抱的是個長長的南瓜時,便急忙順著原路到南瓜地裡去找小孩,來到那棵絆斷的南瓜秧子前一看,小孩不知哪去了?她親孃媽媽的哭了一陣子,這丈夫回來怎麼交代呀,為了聽戲把孩子弄丟了,這村上的人知道了口水也可以把我淹死。她猛的一抬頭,在南瓜地裡,竟然發現一個她家床上的一個繡花的枕頭,她心裡有了底,她急忙丟下南瓜,抱起枕頭一陣小跑趕回家裡,。開開門到床前一看,謝天謝地謝菩薩,小孩兒還乖乖地在床上呼呼睡覺呢。
這個故事在鄉間被活靈活現地傳來傳去,小大嫂聽戲情結的痴迷與丟魂,於是有人給這個戲起了個名字叫“拉魂腔”。泗州戲,它來自民間,成長在民間,有著非常的廣泛的群眾基礎,戲的內容也都是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生活。在解放前,她是民間說唱藝人的討飯的工具,一個人能唱,二個人能唱,三四個人也能唱,有夫妻搭檔,有兄妹搭檔,也有姑嫂聯袂的,每到一處,也不要什麼場地,也不要搭什麼臺子,白天,村莊上的人圍成一個小圈,這就可以開演了,晚上,一盞小馬燈一掛,就唱上了,高了高搭,低了低就,一個小段子可以,一出小故事也行,唱個三場兩場的也唱不完的大戲也有,非常的靈活,一切根據群眾的需要。
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到90年代,戲就像鄉間的魂一樣,點綴著農村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論大人小孩,誰都能喊上幾嗓子,特別是一些著名的段子,幾乎是家喻戶曉,在鄉間的田邊地頭。在人們休息的柳蔭下,在抗著鋤頭下地的當兒,在淮北農村的各個角落,隨時都可以聽到這種泗州戲優美的旋律。
“老漢我今年五十八,
耳不聾來眼不花,
手裡拿著鐮刀頭
銅頭菸袋腰間插。……。”
“從城西到城東,
滿園青菜都成了精,
胡蘿蔔登基做了殿,
辣蘿蔔身披大紅做了正宮,
老南瓜就把宰相做
豆角子拉弓射鵰翎,……“
瞭解了這些背景情況,叫不難理解張大腳忙著去聽戲,而忘記瑣門的事情了,也就不難理解大柱子連家都不回就趕到戲場聽戲,看到嫦娥沒有在場,而要回家迎嫦娥來一起看戲,因為在旮旯村這樣偏僻的村莊,能夠看到縣一級的劇團演戲,那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第四十二章:老李頭故意?
除了主動說配合說之外,對於這